chinesemahan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其东控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紧扼中土通往塞北之咽喉,地理位置险要,是极富盛名的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发生过大小战事1000余次,见证和影响着中国三千年的历史。有资料称,老姓的郡望是属河南雁门郡。 雁门考古发现最早可以上溯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物部门考古发现,代县滹沱河两岸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存,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东段景遗址、上桥庄遗址、峨口遗址、枣林遗址、西高泉遗址、上阳阁遗址等11处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铲、石斧、石杵、石凿以及骨针、骨铲等生产生活用具,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龙山文化类型。 在古遗址的文化堆积中还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陶器碎片,以及铜戈、铜鼎、簋等青铜文化器物。 代县历史悠久。据文物部门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乾隆《代州志》载,代县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期间为晋国土地,三国分晋后属赵国。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设立36郡,代县属太原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代县始建县,名曰广武县,城址在今日雁门关下的古城村。北魏熙平年间,即公元516年,广武县治及雁门郡治所才移往上馆城,即今日代州古城。 从文献的角度来说,现有的史料最早见《穆天子传》中,便记载公元前1000多年前,即西周周穆王时期,人类对雁门山及雁门关便有了很明确的记载。《穆天子传》卷一云:「甲午,天子西征,乃绝 之关登。已亥,至天焉居,禺知之平」。这段史料记述的是周穆王越过雁门关西巡域外的故事。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对雁门山、雁门关最早的记载。 在先秦典籍《尔雅》,在其「释地」篇中载:「北陵,西 、雁门是也」。古代有八陵之说,北陵为其一。这就是说,雁门山最迟至春秋战国时期已被古人列为天下最重要的八座陉岭之一。 《吕氏春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有形》篇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九塞指河北的“井陉、令疵、居庸,河南的大汾、渑陀、荆阮、方城、淆阪和山西的勾注”。勾注即雁门,塞是关的别名。伴随着雁门山地位的上升,雁门关也成为天下注目的一处重要军事要塞。 据《山西通史》载,雁门关成为边防要塞始自春秋时期。春秋时,代县属五霸之一的晋国,雁门关为晋国北部要塞。战国时,代县归为七雄之一的赵国,雁门关为赵国防御北部游牧民族的险隘。从现有资料看,最迟至战国末期,雁门关的边防体系建设,即边墙、边关、边城建设即已初露端睨。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专家学者和原雁北文物工作站的前辈们就爬山涉水,在相当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忘我工作,经过持续不断的考古调查,先后在晋北地区发现确认了西汉雁门郡所辖十四县中的九个县的故城遗址。另有说法,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之间,发现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遗址,或为黄土,或为石筑。 鲜于璜墓前的墓碑(《鲜于璜碑》)为中国东汉主要碑刻。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延熹八年 (165)。1973年5月出土于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后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全碑包含碑座与碑身二部分。碑座为长方覆斗形,长 1.2米,宽0.73米,高0.25米。座上有长方形榫槽。碑身为圭形,上锐下方,高2.42米,宽0.81-0.83米,厚0.12米。碑阳17行,满行35字;碑阴15行,满行25字。总计 827字。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碑文主要叙述鲜于璜的先人世系及其生平仕历。鲜于璜初举上郡孝廉后,曾为度辽右部司马、赣榆令、太尉西曹、安边节使等,终官雁门太守。卒年81岁。碑阴铭文颂扬死者功德,并记载了鲜于一家的世系。碑阴记载的世系与碑阳有所不同。通碑笔迹清晰,是中国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 2002年10月上旬,山西省文物局配合省大运公路建设在朔州市境内还发现一批重要汉墓,发掘出土三十多件铜器等珍贵文物。这批墓葬位于朔州市山阴县旧广武辽城和新广武城之间的依山前的开阔地带,和神秘的广武汉墓群紧密相连;位于恒山山脉的雁门关,是著名的边塞三关之一,是塞外入关的主要通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西汉时期已成为与匈奴交战的主要战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汉代墓葬群。在大运高速公路建设必须经过的11座汉墓中,已探明发掘3座西汉中期的竖六木椁墓,8座东汉时期的砖室墓,其中竖六木椁墓中出土了彩绘陶器,漆器,青铜器和贝币,在出土的38件青铜器中有鼎、钫、钟、盘、熏炉,铜镜等,这批珍贵的汉代文物的出土,对进一步了解,研究,汉代广武汉墓群的文化内涵,研究史籍记载的边关重镇雁门关重镇雁门郡阴馆县的政治军事,风情民俗,地理,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见,雁门是一处具有历史文化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