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84年至1990年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博物馆曾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过4次考古调查、发掘。遗址年代初步定为西汉前期。狮雄山位于华城镇东南方向约三公里处,当地有古雄狮山塔,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狮雄山塔建在塔岗山南坡,面临五华河,战地面积136平方米,塔 高七层35.5米,八角形,生铁铸葫芦塔顶,花岗石基脚。几百年来,历尽电闪雷击风袭雨蚀,时至今日,面貌如旧,既坚实浑厚,又雄伟壮观,可视为地标。 1989年6月,该遗址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博物馆联合组织了狮雄山建筑遗址考古队,制定详细文物调查工作方案,在狮雄山建筑遗址的省级保护范围以外进行专题文物考古调查勘探。 据「中国新闻网」报导,2011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五华狮雄山古建筑长乐台遗址考古现场向记者通报,经过近5个月考古调查勘探发现,狮雄山汉代该遗址的面积比以往估计的2万平方米多出10倍,汉代早期的建筑构件和遗物遍布狮雄山各个区域。专家因此推断,2000多年前赵佗所建佗城(汉城)或藏身在长乐台下。 据现场专家介绍,秦代县城的城廓为400米见方(秦制),除广州的越王台外,目前广东广西两省发现的秦代县城城廓都没有超过300米。而长乐台南北走向400多米范围内,均分别挖掘出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石凿、石斧、盂、陶片等文物。如此大的范围,绝不仅仅是赵佗建一个长乐台迎接汉朝的圣旨那么简单。此外,据《元和郡县图》记载,故佗城在龙川东北175里。狮雄山古建筑遗址的地理位置与这一记载相吻合。据此分析,古佗城或许就沉睡在长乐台下面。 目前,考古队通过刮削边坎、断崖,观察剖面及发掘探沟共18条,面积共125平方米。发现文化遗迹建筑基址1处、沟17条、灰坑16个;文化遗物主要有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石凿、石斧、盂、陶片等,纹饰有方格纹、戳印纹绳纹等。 人们惯常称的陀城是佗城镇的简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柳城,蓝口,叶潭等镇,东北与龙川县的黄布, 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区99公里。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当地有许多赵陀的遗迹。 据历史记载,南越帝赵陀(?——前137年),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其前身就是仙湖遗迹,并且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 广州西村地区有一个「泥城」,这个「泥城」与赵陀有关。当年陆贾奉汉高祖之命第一次出使南越劝说赵陀臣服汉朝时,就是在今天荔湾南源街的澳口村登岸,并在那筑起「泥城」。当地一位83岁澳口村的老人说,当年「泥城」的位置位于现在西村电厂铁路附近。他小时候,那一带还有猪肉铺、棺材铺、造船厂,一派兴旺的景象。老人说,可惜民国初期一场大火,把店铺烧个精光,「泥城」的痕迹从此难觅。民国十九年(1930年),陆氏的后人来到了澳口村,提出希望在「泥城」的原址上建一座亭来纪念先人,澳口村的村民当即送了「四井」地给他们。两年后,纪念亭建成,还立了一块连州青石大碑,上书「开越陆大夫驻节故址」。建成当日,众人在亭前留下了一幅珍贵照片,陆氏后人一直珍藏至今。当年建西村电厂的时候,纪念亭就遭到破坏。后来房子就直接挨着石碑建了起来。老人们还说,在这块青石碑的后面,还有一块约是宋朝的旧碑。陆氏的后人陆肇强说,民国时期建青石碑之时,就是紧挨着一块旧碑而建。本来旧碑一共有三块,文革时期其余两块遭到红卫兵的破坏,只有这块旧碑被当时一名电厂工人保护起来躲过一劫。 物是人非,这位对发开中国南方有功的民族英雄赵陀,生前的功业目前保存下来的愈来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