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东江,是客家人主要居住之地,流域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客家人。东江流域,包括河源、东莞部分地区、惠州全部、深圳部分,在广东,一说到东江人,都知道是客家人。东江和梅州、韶关、清远一样,是客家的代名词。 本文参照「客家大百科」网站中的「东江客家人」整理而成。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 东江为什么会成为客家人长期居住的地方?追宗溯源,应该与二千多年前的南越王赵佗有关,与古龙川有关。古龙川被认为是客家起源的地方,东江则是产生和哺育客家成长的地方,是客家人的母亲河。 据龙川县佗城镇经调查,在其镇内有着178个姓氏,姓氏之多为全国罕见。因为佗城镇是古龙川县治,有人认为这么多姓氏与秦汉时期留驻在这里的将士戍卒有关。可是,佗城姓氏与秦汉时期的将士戍卒并没有关系,因为除个别姓氏有待考证外,多数姓氏的族谱都明确记载,他们的先祖都分别是在宋、元、明、清时期才迁居到佗城的。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 到东晋时,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语是秦始皇平定岭南后中原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结合的结果,它与广东白话的产生有所不同的是,广东白话是以当地土著人为主体,接纳和吸收中原文化而形成的语音系统,客语则是以秦始皇平定岭南时的将士戍卒为主体,影响和改造当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语音系统。因为秦始皇平定岭南时的将士戍卒都来自北方,所以,客语与白话相比,更具有北方语音的原味。 东江流域是古客家和后客家的结合部,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有着古客家和后客家相结合的特征。客家人在宋朝之前,因为其文化还没成熟,这段时间的客家人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客家人,故我们可以说是古客家人。宋朝以后,由于北方人大量增加,中原文化完全影响和改造了当地土著文化,土著文化开始湮灭,客家文化完全形成,产生了现在人们概念上的客家人。以宋朝为分水岭,相对宋朝之前的古客家人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朝以后的客家人是后客家人。后客家人是以闽西、粤东一带逐渐形成的,以后进行了南迁西移,逐渐影响和扩展到东江流域和粤北地区。但是,与粤东相比,东江流域仍然残留着许多古客家人的文化痕迹,如族群而居的规模比较小,一个村子往往有几姓甚至几十姓人家在一起居住;又如语音比较杂、如民俗各有不同。这些现象表明,东江流域是典型的古客家和后客家相结合的地方,这一带的客家文化既有着与粤东地区一样的后客家文化特征,又有着更古老、更纯朴的古客家文化特征。 东江流域也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汇合点,具有客家文化与白话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东江流域的客家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宽广、适应力强的文化特征。东江流域自秦朝开始,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北方人,让他们在这里立足,使这里成为人源多元化的地方。 晋唐以后的几次北人大规模南迁,其落脚点都不是只在现在的客家地区,在岭南各地都有南迁的北方人。为什么这些北方人来到岭南之后,有的成为白话人,有的成为福佬人(潮语人),有的成为客家人?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宋朝有许多北方人越梅岭经南雄珠玑巷进入珠三角地区,而现在南雄珠玑巷一带的人都讲客家话,到了珠三角西岸地区的人却讲白话。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理解的。南海之地在历史上是客家文化和白话文化的交汇点,在它的西部,越人的数量巨大,所以,本土越族土著在汉化的过程中,留下了语言混杂的特点,南海西部基本上是以白话为主的。它的东部,则是以客家话为主的。以南海之地为分界线,这正好说明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区域,产生出不同的民系和文化。在东江流域以至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客家的地带,是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是当时南越王赵佗在此留下大批将士戍卒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