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冠祥 涂公遂,族名源道,学名士渊,圣名约瑟。江西修水县义宁镇坪田村人,世居安乡,其父涂同轨,字容九,逊清优贡,朝考分发广东知县,鼎革未赴,民国后,历任「大江报」主笔,省立第四及第五师范学校教习,省立十五中学校长等职,享年六十,有《孕云蛰诗集》问世,母,石新慧,公遂无兄弟姐妹。 涂公遂经小学而师范毕业后,升学北京,初就读民国大学,后转学北京大学(当时两校校长皆蔡元培先生),所以被称作是原北京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弟子,同学中有刘太希等人。涂公遂感于外寇侵略,国事日非,课余从事革命救国运动,不遗余力,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大学师生游行请愿之役,任总指挥,遭北洋政府武力镇压,同行者死50余人,伤者无数,涂公遂亦受刀伤,并被通辑,幸得潜返江西。 国民革命军北伐,底定赣西各县,直趋南昌,总司令部驻高安,涂公遂奉召任总政治部社会股股员,旋升股长。翌年,江西全省光复,继续北伐,乃随军经九江安庆抵上海。适宁汉分裂,召赴武汉工作。涂公遂与万谷婴女士结婚,不久总政治部解散,乃偕眷返赣,拜谒岳家,年终,侍亲修水坪田奥原卢,勤治国学,静养心性,1929年,丁忧,1930年服满,出游京沪,奉聘为河南行政人员训练所教授,转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文科主任,1931年,任河南大学文史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涂公遂被征任总政治部设计委员(部长陈诚),旋兼任第二厅主任秘书(厅长康泽),1938年,调任三青团中央团部组织处主任秘书(书记长陈诚、处长康泽),旋升任社会处副处长(处长谷正纲),又升任视导室主任,开展抗战工作。1947年,中央团部改组为青年部,任设计委员,旋转任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院长孙科),后又被选为江西立法委员。 1949年9月,后来演变成第三势的「自由民主大同盟」在广州秘密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顾盂余为主席,童冠贤、程思远、邱昌渭、黄宇人等7人为干事。并推童冠贤为书记,程思远为副书记,周天贤为组织组长,涂公遂为宣传组长,何义均为政治组长,陈克文为财务组长。李宗仁专门拨助港币20万元,作为「自由民主大同盟」开办费。另外,李宗仁还支给顾孟余个人港币3万元,每个干事、组长港币5000元。 10月,「自由民主大同盟」由广州迁移香港,在九龙福佬村道租了一层楼作为办公地点。其时组织有所扩大,在香港吸收了不少新人,包括前清华大学教授张纯明,前东北大学校长黄如今、立法委员王孟邻、邵镜人以及前北平市教育局长王季高等。「自由民主大同盟」干事会,每周有一次例会,而且顾盂余必亲自到会主持。经干事会决定,办一机关刊物,顾将它定名为《大道》,并自告奋勇任此刊物的总编。涂公遂向香港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在香港洛克道租了一层楼作为杂志社社址。但是,顾孟余寄予很大希望的这份杂志,仅出了两期,就无下文了。1951年初,顾孟余和张发奎首次会晤,讨论合组「」第三势力」运动,那是后话。 涂公遂后被聘任为珠海书院教授,一度复被聘任为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复兼任文史研究所所长,其间,亦曾兼任新亚、德明、清华等书院教授,在任教香港期间,常返台北出席立法院会议。 涂公遂任珠海书院文史所所长时,老冠祥先生曾将在马来西亚槟城黑风洞内拍摄到涂公遂的字迹照片送给他,涂所长十分高兴,还聊起他在南洋教书的情况。晚年的涂公遂身裁肥胖,他虽爱好书画,但他的墨宝只是一般。 1987年,涂公遂辞卸教职,迁居台北,专任立法委员职务。一生勤治国学,教育后进,颇有效绩。性情淡泊,重伦常,好诗词书画,著述甚丰,颇有可观。出版著述有《文学概论》(五州,1996年版),《国学概论》,《国学小识》,《艾卢文史论述》(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浮海集》(珠海学院文史学会出版,民国70年出版),《经学研究》,《文学批评》及总部杂着等多种,达数百万言。涂公遂不幸于1992年8月15日病逝,享年八十有七。死后,人们出版《涂公遂先生纪念画集》作纪念。在「雍正为怡亲王生日所作诗作之手卷」,有涂公遂题字。 涂公遂家乡观念甚重,从其诗作中可见一斑,虽未归故里,心常系之,生前屡念落叶归根,冀身后迁葬故里,然其愿未遂!后人居美国、中国台北、香港等地,多有作为。 涂公遂有一外孙邓琨是一名著名的基金经理,是华人在全球封闭型基金领域的一个传奇。 附公遂诗作一首: 乡思 四围山色护平田,九曲溪流绕奥原;瓦屋槿篱泉入户,松栏石砌竹为垣; 一家三代天伦乐,十架千缃古艺温;今也空留残梦影,他年化鹤觅啼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