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从朝歌到淇县:商朝末代帝都的历史浮沈 已阅:1628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淇县地处豫北,东径114°‘12″, 北纬35°36″。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京广铁路,京深公路纵贯南北,总面积581平方公里。淇河岸边有个淇县,淇县明显是由淇水而得名的。据考古发现,境内有古文化遗址80余处。花窝遗址出土器物证明,在7000多年前此地已形成部落,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

淇县古名沬乡,也称沬邑,殷纣时易名朝歌。电视剧将朝歌读作cháogē,淇县人说,音发错了,应该读zhāogē。文献中关于朝歌都城的记载不少。如《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杜注:「殷墟,朝歌也。」《史记•卫康叔世家》:周公东征「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汉书•地理志》:「朝歌,纣所都。」《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淇水注》、《太平御览》等古书也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淇县有一个古称—朝歌。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淇水》中,引用了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灼曰:史记乐书,纣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迳其邑。」这当是「朝歌」一词的来历。朝歌,就是早上唱歌,一说是殷纣王喜欢饮酒作乐,命乐队歌女从早到晚、通宵达旦地奏乐唱歌。朝歌的导游解释说,朝歌之名,是纣王起的,是「迎接朝阳,歌颂黎明」的意思。

朝歌做为殷商都城,一共经历了四代君王即武丁、太丁、帝乙、帝辛,这是史学界认可的事实。据史料记载,比干,是太丁帝的儿子,帝乙的亲弟弟,帝辛(纣王)的叔叔。

郭沫若在其《殷周青铜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中进步确定帝乙二十年之后徙都朝歌:「卜辞乃帝乙末年徙朝歌以前之物,有帝乙二十年之记录,可知徙朝歌乃二十年以后事。」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及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尚钺的《中国历史纲要》等,也都作如是观,认为帝乙迁都淇县朝歌。

有学者认为,殷墟都城是自盘庚至纣亡国二百七十三年的商代后期都城,并未再作迁徙。朝歌城邑是乙辛时代与安阳王都并存的一处重要的离宫别馆(与邯郸、沙丘一样),后来又成为王都的西南门户、拱卫王都的军事都邑。

朝歌城作为晚商的军事都邑,有很强大的武备设施与防御工事,据当地史志记载:朝歌殷代纣王城原有三道城墙,第一道在淇县县城外围,北至庙口、高村桥,南至常屯、淇门,西以尖山、老寨山、王门一线为界,东沿淇水西河岸为城池。第二道是纣卫城,南至今淇县南关,北至三里桥,西至淇县火车站,东至今淇县东关。第三道为纣宫城,在今县城北,长1000米、宽600米。考古发掘表明,二、三道城墙及附近遍布着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在朝歌镇发现有晚商文化遗址。或许所谓纣都三道城正是朝歌军事都邑的设防城墙。

帝辛纣时曾大规模征伐东南夷(也有人认为是帝乙伐人方)。在殷纣之前,殷商先人曾开辟了浚县一带的黄河渡口,这就是对“景亳”的经略。殷末期因走田猎区顺道已开辟了自殷都至淇县朝歌的河西(北)大道,遂在淇县朝歌于原来的离宫别馆基础上建立成了一座军事大本营。《史记•殷本纪》言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鹿台在淇县朝歌城以西的南阳社一带,巨桥在朝歌以北今淇水东岸的浚县巨桥镇。鹿台、巨桥为殷纣军队的储备钱财粮草之地,朝歌是殷王都的拱卫城邑。

殷纣王五十二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师由于前卒倒戈,战争上败涂地。纣王身死国亡,六百年殷商社稷,毁于一旦。

对于朝歌古城,曾经过多次考古调查,都没有发现与都城规模相当的考古学遗址。考古人员在淇县高村镇高村村有了重要发现,该村早年间出土的一块卜骨为寻找朝歌故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1977年,在陕西歧山凤雏建筑基址西厢二号窖穴H11,H31出土了大批甲骨。这两个窖穴共出土甲骨17.275片,其中有字甲骨为279片,共903字,合文12个。学者王宇信说:「周原凤雏出土的庙祭甲骨是确定无疑的帝辛时物」。陕西岐山凤雏出土的庙祭甲骨。是来自纣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周王朝在淇县设卫国国都于此,历时403年。春秋时为朝歌邑。西汉时设朝歌县。王莽篡权后,改朝歌为雅歌。三国时设朝歌郡。东魏时改称临县。隋代改置卫县。唐初卫县升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县为镇, 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为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为名。明朝洪武元年降为淇县。清、民国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县治;1986年改属鹤壁市。


作者:chinesemahan (2011/7/1 14:32:3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015.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