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传统历史的说法,夏桀无道,被商之成汤所灭,建立了商朝。商朝共17世30位君主,其国祚甚久,共享644年。期间由公元前1776年至公元前1122年,商纣因残暴不仁,被周武王打败而倾亡。 当代的研究指出,商朝的世系如下: 立国前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王亥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报丁 示壬 示癸 天乙(汤),自契至汤凡14代。 商前期,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600年---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小辛 小乙公元前1300年---1251年。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公元前119年1---1148年。武乙公元前1147年---1113年。文丁公元前1112年---1102年。帝乙公元前1101年---1076年。帝辛(纣)公元前1075年---1046年。 透过研究商朝的甲骨文,人们知道商人传说,其始祖「契」是帝喾之子。商族早期,经常迁徙。在其建国前,曾8次重大迁徙,《尚书•序》和《史记•殷本纪》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八迁的地点大约都在今之河南、山东境内,最后迁至商丘(今河南亳县),因而称其族人为「商族」。一说商朝建国后,亦曾7迁其都,最后至「盘庚」时,将京都自奄迁至「殷」,始完全定下来,因此我们又称商朝为「殷朝」。 根据《世本•居篇》云:「契居蕃」:为根据地。《史记•殷本纪》亦曰:契「封于商」。商的地望,结合「蕃」(今河北平山附近)地看来,今漳河地区当是商人最早活动的地区。商人早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黄河下游的豫东地区,可能以商丘为中心;另一是豫北漳河流域。《水经•河水注》漳水下游确有水名商河,俗称小漳河。看来,商人所以称商,大概是由于商人远族居于漳水,而最早漳水或者就叫商水的的缘故。 在西周时候,涡水流域出现了第二个小城邦,地名叫作「焦」。据史料记载,它就是武王给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焦」即现在的亳州城原址。《吕氏年龄•具备》篇有「汤尝约于郼薄(亳)」的说法,当指汤在亳地与豕韦争竞时一度限于困境的情况。汤最后取得亳地,是商族的一大胜利。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汤攻占夏都斟郇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198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城考古在偃师商城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和发掘,基本确定了东西城墙各有两座城门、南北城墙各有一座城门的布局,出于考古工作的需要,工作人员只对其中的3座城门进行了发掘。 郑州商城很可能是当年汤所建筑的亳都。考古发现郑州商代城址略呈长方形,周长近7000米,整个商代遗址面积达25平方公里。墙基有10米多宽,据估计,城墙的夯筑时间在前1620年左右。 到了上世纪初,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安阳县,发现「古殷墟遗址」,并发掘出大量文物,才使大商王朝的历史,展现在国人眼前,而商朝也首度成为中国「信史时代」的开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28至1937年,在河南安阳商代晚期国都「殷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透过这批出土文物与甲骨文的解读,不但证实文献中所记载的殷商为信史。 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 自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区有8座4条墓道大墓,8座大墓,学者认定这为殷商后期的王陵。1976年,河南安阳发掘出了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这是惟一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商代王室墓。足证商朝的正式存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最得政权后,便分封微子、箕子等殷商后人,也封了纣王后代武庚。 商人传说,其始祖「契」是帝喾之子。老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瑞项儿子老童,彼此是亲戚。老氏一家来自商王朝后人建立的宋国诸候国王室成员,可追溯至商王室的后人,再上溯至黄帝的后人。所以老氏一族是殷商的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