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据内地报章报导,在滑县城关镇寺庄村西南角的一处建筑工地基坑内,建筑工人施工时,于2011年1月发现一艘古船。文物考古人员在此后的发掘过程中,在古船的旁边又发现一条古船。 今年1月9日,接到滑县城关镇寺庄村王先生打来的热线,向媒体披露滑县发现了古代船只的消息,村里人说至少上千年了。古船位于一个长55米、宽20米、深3.3米的基坑内,周围堆满了一人多高的黄土,在基坑的中间呈西南东北走向露出了一块约10平方米的船甲板。 据介绍,一号船全长25.5米,最宽处6米,船首宽4米,船尾部宽3.75米。二号船长23.3米,最宽处6米,船尾宽3.65米,船首残宽3.85米。这与1987年8月发现,今年4月份发掘出来的南海一号全长30.4米、最宽9.8米相比,稍小了些。但比2007年5月发现的南海二号(又称南澳Ⅰ号)明代沉船25.5米长、不足7米宽规模相近。两艘内陆出土的古船,与造船技术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两艘古沉船相比,其规模毫不逊色,且其年代比南海一号、南海二号还要早。 考古人员在一号船的船舱内,发现了席纹,而席子在地下多年,早已腐烂了。船舱内发现的一个陶盆,里面残留有炭灰,可能是生火做饭、取暖用的。在「火盆」周围,还发现了陶罐、瓷碟、瓷碗等生活用品。在其中一个陶罐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罐麦粒。这说明,当时这两条船上曾经有人居住,甚至冬天仍行船黄河之上。考古专家判断两艘船应是黄河上的货船,由于黄河改道搁浅在此。 2艘古船皆为南北向,方艏方艉,平底,两端上翘。两艘船的船底板与舷板皆为单层木结构,船底为纵向单板平铺;船舷均不同程度损毁,从残留的舷板看,船舷为单板上下拼接,板与板之间用铁钉从外向内斜向楔入加以固定,缝隙间填桐油灰;船内有水密舱,船体内铺设有「龙筋」,「龙筋」起到支撑和加固船体的作用。 一号船与二号船相比,一号古船较为完整,但构件多已遗失。二号船虽南端残缺,但各种构件基本完整。二号船东侧船舷基本损坏,西侧中间部分保存完好。船身从北往南共设有水密舱10处,在第5舱内残留有东西向的甲板,第8舱有桅杆底座。两艘古船的船首与船尾起翘,有明显刮削的痕迹,且有火烤痕迹。这可能是造船的工匠,为了造出船首与船尾上翘的效果,先将该处木头削去一部分,然后用火烧烤使木板弯曲。对两艘古船年代的推测有些难度,经省、市文物考古部门联合鉴定,从船体所用木料的加工工艺、船型及出土器物来进行判定,该船为北宋货船,时间比「南海一号」还早。 从船体形制来看,中国古船种类虽然繁多,但大致可分方头平底船型和尖首尖底船型两大类。而方头平底船,古时又称「沙船」。沙船是唐宋元明清各代内河、近海、远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这种船船体宽大,重心低,可与狂风巨浪搏击。不仅如此,沙船是平底,吃水浅,尤适宜在浅水行驶,弥补了方头增加阻力这一缺陷,航速较快。而沙船船体宽大,又可多置桅帆,充分利用风力,逆风顶水也能航行。两艘古船大体符合这一特征。两艘古船下结论为北宋时代的船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证据是船上出土的瓷碗等文物。经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有着明显的北宋时期的特征,其使用的时代应为北宋时期。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10-27 12:28:47编辑过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10-27 12:29: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