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黄帝内经》及其历史版本 已阅:1303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也有学者认为成书应在西汉中。但是透过近年的考古发现,我们了解到秦汉简帛中医文献大多比中国最早的传世医学文献《黄帝内经》更早,填补了中医研究资料的空白。

《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南北朝的时候,《黄帝内经》已经因传抄及战乱而散失,分成《素问》及《针经》两种版本,分别流传。最早对内经进行整理的学者,是晋朝的皇甫谧,他根据《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编着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一书。在《甲乙经》序中,他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时出现了第一本为《素问》作校注的书,作者为全元起。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唐初杨上善将《灵枢》、《素问》的条文,根据内容重新分类,编次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在宋朝时已经失传。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黄帝针经九卷。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内经版本,首推唐代王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深入研究《素问》,对当时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评[1]并决心进行整理,耗时十二年,在唐朝宝应年间完成出版。王冰以其师的「张公秘本」作为蓝本,补入原本失传的七卷,并参校其它流传版本的《素问》加以整理、注释、编排次序,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王冰将原来的内容用黑笔来写,他加上的注释用红笔来写,以区分原文与注释之别。但在后来百年的传抄之下,红字又被写成黑色,何处为王冰注释,又难以区分了。王冰补入第七卷的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是运气学说的主要依据。

王冰版的素问,后经北宋林亿等重新校着后,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成为最完整的《素问》善本,也是官方考试的依据。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就是这个版本,金元明清的医家,批注内经时,也都采用这个版本。

王冰注本析为二十四卷,计八十一篇,流行于世。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间,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人奉敕对王冰注本《素问》加以校勘,正谬误六千余字,增注二千余条,并由政府刊印颁行,其规模之大、质量之优,前所未有,故为历代医家所珍重。该本亦成为后世《素问》各种版本之祖本。王注林校本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宋、金、元时期形成两个版本系统,即二十四卷本和十二卷本。明、清之际,又出现多种不同卷数的校注本,其所宗均未出王注林校本范围。

《内经》以宋本最善、明顾从德覆宋本其次。宋本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有学苑出版社影印本,价格比较高。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众多版本《黄帝内经》中的精品《黄帝内经》,是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也是目前存世版本中保存最完整的早期版本。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传世最早的版本是金刻二十四卷本,今残存十三卷,首尾均缺。又有元读书堂刻本,是保存完整的二十四卷本。惟胡刻此本为现存十二卷本之最早版本,且为全本,弥足珍贵。

明覆宋本《素问》《灵枢》全,有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四川人民出版社《诸子集成补编》分别据《四部丛刊》重印精装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本。

内经「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在王冰注释时已经失传。北宋林亿校正《素问》时,曾提及当时有《素问亡篇》的流传,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附有此两篇原文,署为《素问遗篇》。后世大多认为出自唐宋间人伪托。

《黄帝内经》亦流传至海外,其中日本藏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小品方•黄帝内经明堂-古抄本残卷(复印本)。日本江户早期刻本「黄帝内经灵枢」 。


作者:chinesemahan (2011/9/1 18:20:5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707.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