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宋代医学和天圣针灸铜人下落 已阅:1288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北宋时期的中医学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成就,和北宋历代重视医药事业,甚至有些帝王本人就是医学家、药学家的状况是分不开的。
宋太宗赵炅远在登基之前,便非常留心医术方药。经多年辛苦收集,竟「藏有名方千余首,皆有验」。当时潭州人释洪蕴以医出名,赵炅闻讯,竟以皇太子身份,拜释洪蕴为师,请他为己讲解方药知识。
宋真宗太宗的直接教导,也有一定的医术。当时宣龙兔阁杜镐突得重病,宋真宗亲自「调药饮之」。高相国有疾后,宋真宗针对病情,亲自查阅《御药院方》,选「生犀丸」赐给高相国,以祛痰清目而进饮食。《本草纲目•34卷•苏合香》记载:宋真宗曾因太尉王钦苦气弱多病,便面赐药酒一瓶。事后,宋真宗说:?“此苏合香酒也,极能调和五脏,却腹中诸疾。」并且他还在朝上向大臣们详述该酒的制备方法。从这些例子中,反映出宋真宗的医学造诣,特别是对药物制备工艺的精通。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炅执政,亲自下诏在京师(今之开封)置香药交易院。他晚年还下昭创办了御药院,其职责是专门掌管帝王用药及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材。宋徽宗时设安济坊(即疗养院),并采纳何执中的建议,而于全国设立熟药所(即制药厂);合并成立了国家医药和剂局和医药惠民局。惠民和剂局是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制药和经营机构。北宋时期,在开封设立太医局,或称作翰林医官院,是全国最高的医学学府,培养全国的中医人才。太医院(英文译作Imperial Academy of Medicine),是古代专门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由于北宋君主对医学的爱好,推动医学著作的出版。宋太宗任内,编成了巨著——《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统一规范处方标准来制售药品所用协定处方集,是第一部国家药典。宋太宗创办的御药院,整理出了中国第一部宫廷内的成方制剂规范——《御药院方》,计11卷,对后世颇有影响。宋仁宗诏天下郡县,呈上所产药本,令苏颂主持编写了大型图文并茂的本草工具书——《图经本草》。宋神宗诏天下名医,「各以效方奏进」,编成《太医局方》。
针灸学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宋仁宗令针灸学家王惟一监铸针灸铜人,并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027年10月铜人铸成,1030年又把《图经》范刻于石板上,陈列于市中心的大相国寺内,供人自由参观学习,这对针灸知识的普及有极大促进作用。石刻的题篆为宋仁宗亲笔御书,并指令大学士夏竦为《图经》作序。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第一个针灸经穴铜人,在针灸经穴定位研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在中医教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模型。 针灸铜人仿成年男子而制,全裸直立,身高162厘米,胸围88.6厘米,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其造型逼真,结构精巧,四肢内有木刻骨骼,体腔内有木制脏腑,躯壳由前后两件构成,可分可合。其躯壳外刻有穴位名,各穴均与体内相通,外涂黄蜡,内灌水或水银,用针刺中穴位,则液体溢出,稍有偏差则针不能入,因而可作教学或考试之用。公元1127年,金人攻入宋都,宋皇室携铜人南逃,途中丢失一具,另一具被带至南京。南宋的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述了他的舅舅章叔恭在襄阳任职时曾获得过针灸铜人金像。
公元1232年,南宋当局为了议和,以针灸铜人为贡品献给忽必烈。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天圣针灸铜人由汴京移置到元大都三皇庙内,供人观赏。到了明正统八年,宋天圣针灸铜人已存在了400多年,日显破旧,铜人身上的穴位名称也已模糊不清。明英宗朱祁镇决定依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重新铸造一具天圣铜人。明景帝时,北京失守,在战乱中,存放在药王庙中的正统铜人被毁伤了头部,直到清顺治时期,才被修补好。

但是第二具宋天圣针灸铜人却从此下落不明。有报导说,该铜人现藏于俄国圣彼得堡终宫。也有报导说俄国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的「明正统铜人」,即非北宋的真品。不过,chinesemahan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一位人兄透露,该铜人辗转落在他师傅手中,被他师傅收藏在一个中国内地一处绝密的地方,从不对外公开。该地方只有他师父一个人知道。该人兄在来港之前,曾跟他师他师傅习武和习医很久,他师傅是一位很有道行的佛教高僧,已去逝。故此说供大家参考。

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拆除明代北京城墙的考古工作中,相继发现北宋天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碑残石。1985年,开封市成立了以时任市卫生局副局长侯***为组长的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研究组。3年后,重铸成功,重铸的铜人仍置于大相国寺内。

宋代出现了一批中医名家,如王惟一、钱乙、王怀隐、沈括、苏轼等,他们对中国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医学理论、诊断方法和中药配方至今仍在沿用。


作者:chinesemahan (2011/9/3 23:52:3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66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