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山西省发现尧墟陶寺遗址 已阅:1084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随着中国考古不断有惊人的发现,中国神秘的古代历史面纱正逐步揭开,并且印证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真确性。

继2007年,山东省菏泽市文物管理所的考古专家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辖区内初步探明了古成阳城城墙走向,从而确定了成阳古城地理位置,中华始祖尧帝陵遗址考证确定无疑。考古学者并在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15华里,崇山(俗称塔儿山)西麓,发现尧墟的陶寺遗址,并出土大量的文物。

尧墟陶寺遗址是20世纪50年代初,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全省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1959年省政府将之公布为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晋文字104号文件中,将原1957年和1959年公布的保护单位作了 遴 选,同时加入了一批新发现的重要文物,公布了山西省级第一批(调整)文物保护单位共124项,其中,陶寺遗址未被列入而下放到了县级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张彦煌、高炜、徐殿奎、张岱海、高天麟等同志,先后在1963年冬季、1973年和1977年秋季,在省地区县文物主管 部门的配合下,对陶寺遗址先后三次作了较全面和周密的踏察,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物线索。1978年春天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临汾地区(市)文化(物)局并由襄汾县文化局密切配合协同,开始了对陶寺遗址有计划的科学发掘。至1984年秋,共进行了14个季度有发掘,获得了大量惊世考古资料。1984年,新华社发布了发掘成果。进入21世纪,在何驽的领导下,新的一轮发掘,发现了予想中的诸为城址、宫殿、祭祀、观象等象征国家主权的遗迹。

陶寺遗址居住址的发掘 面积在二千平方米以上,发现有房址、窖穴、水井、陶窑、石灰窑等遗迹。房址多数是利用黄土的自然断面掏挖的窖洞式。

陶寺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范围内保留着很多陶窑,正式清理发掘了10多座。窖穴有大有小,大概是需要和用途不同,最大的长可达8.9 米,宽6.7米,深3米多。

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原始水井,正式清理发掘了4眼,均为圆筒形,到了底部变成了方形,深度都在14米左右,井底堆积了大量取水时打碎的陶扁壶片。

陶寺遗址最早发现的墓葬区在遗址的东南角,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正式清理发掘了1000多座。大型墓9座,其中5座最突出,不仅在棺内撒满了朱砂,而且随葬品可多达一二百件。诸如龙盘、鼍鼓、特磬、土鼓、彩绘木案、俎、匣、盘、豆、仓形器、彩绘陶器、玉(石)钺、玉瑗、成套的石斧、石锛、石箭头以及整猪骨架等,4座墓没有鼍鼓、特磬、土鼓等礼乐器。全部9座墓的墓主人(死者)全是男性,很可能是部落联盟首领(或称王者)一类人物的墓。他是谁呢?当地还出土中型墓80多座。小型墓610座。

进入2000年后,在钻探发掘中期小城时,在小城的西北角又发现了一块墓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2002年春,发掘了1座中型墓和9座小型墓,是年秋,又发掘了晚期的小墓10座,中期的大墓1座。这座大墓编号为22,出土大量文物,墓主的身份是谁呢?考古人员认为其身份似乎也应该是仅次于「王者」的相当了得的贵族。

陶寺古城址共包括了三个内容,一是早期小城,一是中期大城,一是中期小城。当地还出土世界最早的「观象台」。

宫殿核心建筑区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中心点以东510、以北260米处,紧靠小城的南墙和西墙,据初步分析,上层贵族住东区,下层贵族住西区,研究者将之统一称之为「宫殿区」,全部以残留的夯土台阶组成,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

2001年钻探工作中在贵族居住区的东南方,发现了一大片窖穴区,长约100米,宽约10米,总面积有1000平方米以上,研究人员将之命名为「仓储区」。

在陶寺文化城址I区编号为H3400号的一个灰坑中,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该处发现了一只残破的泥质灰陶扁壶,在壶的鼓腹上发现了 一个用「毛笔」朱书的文字“  ”,与其对应的一端的平面上,也有一个边体字“  ”。这两 个字,显然已经脱离了早期的刻划手法,而演进成了真正的「字」,并且是用「毛笔」(姑且称其为毛笔)书写的,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字的祖根又向上追溯了千年以上。


作者:chinesemahan (2011/9/13 0:36:3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2,186.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