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佛山日报」引述《佛山市地名志》记载,相传南宋末年,老姓人先移至今大朗村围垦、定居,传至六世后再迁现址(世老村)。时村中已有刘、黎两姓人聚居,只因老氏人众,才取名世老村(又名细朗村)。聚落呈矩形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有鱼塘541亩,桑、杂地146亩。主产蚕茧、塘鱼。地处河网地带,风景秀丽。村东南有一文阁古塔,建于晚清,民国初年重修,为沙头八景之一,称「文沙塔影」。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南海县各村乡普遍开窦筑围,其时村前所筑之石围,至今保存完好。 在老光曾的带领下「佛山日报」来到了南海沙头世老村探访姓老的家族。村口便是「世老村」牌坊。族中的长老老广恬介绍,这道堤围原是围绕全村的,现在只剩下一部分了。走过牌坊不远处有道石拱门,老广恬说,这就是当时堤围的进出口,全村人都只能从这里进村。目前,这里还保存着世老村独特的婚姻仪式,结婚的新人必须从这里走进,他说:「迎亲当天,新郎新娘必须从村头一座称为拱卫天枢的石筑门楼下穿过。之后,是拜天后庙、拜大祠堂,最后是拜本房支系的祖宗祠堂。」 关于老姓的来源,老广恬给记者翻开了村民们收藏的多本族谱。这些族谱因为年代已久已变成棕色,有些还被虫蛀了,老广恬说,老氏之所以被称为佛山四大土著姓之一,是因为老氏迁居佛山的时间较其它姓氏要早。老氏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是北宋与南宋交替时期,即史上的珠玑巷南迁时。《老氏家谱》记载,1274年,老氏始迁祖古村公带领族人南迁至广州,又再迁往南海鼎安都儒林乡(今天的大朗村)开村置业,名村为老村。发展至六世祖武陵开衍六房后,鉴于大老村地势不如当时的田屋村开阔,武陵就将六房子孙各移其半迁入田屋村,改称世老村。 对于老姓南迁,他除了到老姓在河南的发源地查找外,还顺着当时南迁的路线做了说细的调查,他认为,古地「老丘」正是老姓发源地,位于现在的开封。老姓是古代受尊的贵族姓氏,得姓始于颛顼子老童,其后人遂以为氏,《老氏族谱》、《山海经》、《大戴礼记•帝系》都有记载。 老童之后有孔子《论语》记述的远古时有好述古事而不作的老彭,春秋时宋国将军老佐,鲁国大夫老祁、晋文公逐鹿得善言的老古,周征藏史官南之沛的老聃,史记「老莱娱亲」的荆州老莱子,此外还有「学幻术」的老成子,列子之师老商子等。郡名有汴﹑颍﹑雁门等,初散于河南、山西、安徽、山东、湖北等省。 老佐是春秋时期宋国老氏,周成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73年,誓言「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战中却遇暗箭卒,其家眷被迫而逃,逃至岭南佛山,后被人称为佛山四大土著姓之一,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即1273年珠玑巷胡妃事件时至沙头,因姓而名村曰老村,沙头老氏迁移路线图:开封老童→宋地老佐(颍或老丘)→佛山老龙翔→沙头老村。 老光曾认为,老氏迁移到岭南第一站就在佛山。 「佛山日报」根据《老氏家谱》的记载认为,老氏定居佛山已有2500多年历史。老光曾认为,从中也可以说明佛山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老光曾认为,老子和佛山老姓都是得姓之始颛顼子老童。 在佛山,老氏又为何没有变成李姓呢?他认为,这是由于佛山与中原距离较远,当时佛山还较为封闭的原故。 「佛山日报」记者从仅存的资料中了解到,佛山老姓出现的名人并不多,只有一名明朝时期的广东教儒(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长)老良翰,他与明朝著名清官海瑞是同学,在《老氏家谱》中记者看到,海瑞为老良翰抄写的族谱写序,赞扬老良翰为优秀人才,老氏来自河南,是岭南的显族等。 全文来源:http://www.fsdcn.gov.cn/Pro_information/Detail_s.aspx?id=a736df33-8a11-409d-833c-5a0c39320b33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9-18 17:43:4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