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2011年3月17日,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成立,成为抢救大宋文化的又一奇葩。4月11日,河南省开封市宋词乐舞协会成功地将「宋词乐舞(宋•曲子词)」申请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经了多年的挖掘以及一年多的排练之后,「宋词乐舞」登上了现代社会的舞台,为世人呈现了宋代的民俗风情,再现了宋代的文化风貌。「宋词乐舞(宋•曲子词)」的申请成功,将对古代音乐、宋代民俗风情、宋词美学的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使这种具有浓郁宋风宋韵的文化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根据网上的图片,表演者和演奏者都是穿者古装的,十分优雅,让人好像回到宋代时的开封。 「词」盛行于晚唐五代,而大盛于两宋。但民间曲词保留下来的很少,大量的作品出于文人之手。宋词的乐谱流传下来的不多。南宋初年,词人姜夔不但擅长填词,而且擅长作曲。他的词作有17首的乐谱(工尺谱)传下来(其中14首乐谱是他的自度曲),由杨荫浏译为现代乐谱后,我们就听到了宋词的旋律。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有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这些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 。 宋词乐舞即宋代曲子词,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曲子萌芽于隋,成长发育于唐,五代,进入两宋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民间曲子的广泛传播直接影响到宫廷及仕宦府弟。北宋时期的皇帝,多以精通音律,擅长曲子着称。由于皇帝的提倡,北宋的官僚晏殊、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以及宫廷大晟府乐官周邦彦等等都有名词作传世。到了金元时期,出现「散曲」,是对杂剧而言,分为两种:小令,配合「只曲」(单曲);套数,配合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只曲所组成的套曲。散曲和杂剧都继承了一些词调。 词的发展与配合音乐。在弓弦乐器方面,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 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同时,早期的工尺谱谱式也在张炎《词源》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出现。近代通行的一种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 在表演形式上,宋元时期,词曲演唱、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崛起,随着社会的需求,慢慢地南宋出现了载歌载舞的戏剧。宋代是中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它的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音乐丰富而自然。最初时一些民间小调,演唱时可以不受宫调的限制。后来发展为曲牌体戏曲音乐时,还出现了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戏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 。 在表演的场所上,北宋时设立教坊。据记载,教坊初分为四部,但内容不详,可能是指坐部、法曲部、鼓笛部(立部)和龟兹部而言;后又以艺人职务分为13部,包括筚篥部、大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等,规模远不及唐代。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有时设置教坊,有时撤消,朝廷有事则临时招集市上艺人表演。 但自北宋起,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的事业已经从官府艺人手里转移到民间艺人手里。无论是在汴京或临安,民间艺人已经自动组成了自己的团体,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叫做「瓦子」或「瓦肆」。民间艺人要设法经常开展音乐活动,并以师徒或血缘关系传授技艺,以保持和提高创作和表演的能力。 老氏的祖先相信在宋代也有机会听过宋词乐舞,甚至是后来在「瓦子」或「瓦肆」表演的歌舞剧(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