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箕子,商朝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论语微子」第十八中记载箕子与微子,比干合称「殷有三仁」。箕子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克殷后,命召公释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 根据「史记」记载箕子朝鲜据说是商朝的遗臣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现「朝鲜」一词的是《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 今本「竹书纪年」殷纪中记载纣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但记载箕子的这两本古书并没有提及箕子从中国迁徙到朝鲜或者箕子建立朝鲜的描述。 在中国,「箕子朝鲜」一事由于与西周的关联而被着重记载于史籍,孔子以后这些史籍被选定为儒家经典。在朝鲜韩国方面,记载了箕子朝鲜内容的《三国史记》等书编成于11世纪以后,应当是接受了中国儒家的记载而来。 箕子陵是朝鲜古代陵墓。位于平壤乙密台下。建于1102年,1122年重修。墓前有丁字阁和重修记迹碑。清日战争时此曾有激战,墓上留有弹痕。位于平壤牡丹峰,据《高丽史》记载:肃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礼部奏: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 记载是说高丽礼部为祭祖箕子,在平壤牡丹峰修建纪念箕子的衣冠冢,在墓旁也建立了箕子庙(平壤市原箕林过去还有「箕子墓斋室碑」等古迹)。1959年春,朝鲜政府在建设牡丹峰青年公园时,金日成主席亲自下令毁掉了箕子陵。有人在网上称他于1993年访问平壤时曾慕名前往牡丹峰凭吊,在当地华侨的指引下,看到原古墓遗址已是一片树丛,所有古迹都荡然无存了。 现在中国以及韩国、日本的一些介绍箕子的著作或论文中仍然在说「朝鲜箕子陵」现位于平壤牡丹峰。牡丹峰层峦叠翠,酷似一朵盛开的牡丹,因此而得名「牡丹峰」。牡丹峰自古被称为「朝鲜八景」之一。牡丹峰至今还保存着高句丽的古式亭台楼阁,如乙密台、最胜台、浮壁楼、清流亭等。牡丹峰有松树、五叶松、椴树、杏树、山樱等各种树木成林,春天宽阔的公园开遍鲜花。金钟花(百合)和金达莱开花后,杏花、桃花、樱花、杜鹃花、李叶绣线菊,还有山踯躅花、木兰花、芍药花等开满遍地。 旁边有具有东方式公园和游乐公园特征的凯旋青年公园。 韩国著名学者、成均馆大学名誉教授柳承国先生认为,箕子朝鲜的记载可信,可信就应当接受。 但有人引用《史记》集释:「杜预日:梁国蒙县(今之河南商邱县)有箕子冢」,此墓至今尚存,从未开掘,应为归葬墓无疑。那么平壤的箕子陵被挖掘后未见尸骨并不意外。因此认为箕子的真正墓地就在河南的商丘。 近年通过考古发现箕子的墓地在关内,与箕子相关的文物也发现在今河北北部,辽西一带,可以肯定箕子的活动范围在辽西一带,而非朝鲜半岛。其中箕子鼎便是重要的考古发现。有中日学者认为,在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殷晚期青铜器中,方鼎内底中心有铭文「其侯」,左证是在箕子之国发掘,而箕子朝鲜实际为侯国。 箕子朝鲜从中原迁出之际,燕国,孤竹国等地也有大量华夏移民进入箕子朝鲜地区,而此段时期正为青铜器文化的顶峰。 《中国文物报》做过报道。箕子的遗物在孤竹境内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一,说明箕子在商代的封地在孤竹、辽西一带,武王克商以后封于朝鲜。除了上述出土青铜鼎、簋以外,商代尖首刀上的铭文有「竹」、「箕」、「鱼"」等地名。竹,即孤竹国,箕与之并列,为国名无疑。其二,说明箕子走之朝鲜经过孤竹,并在孤竹逗留、驻守了相当一段时间,走之朝鲜时,从孤竹国带走了大量的移民。 甲骨文中的「老箕侯」,指的就是箕子。在迁安县马哨村出土的青铜鼎和簋,一个铭文「箕」字,一个铭文「卜」字。箕为箕子的薇记无疑,卜为「占卜」之意,也指的是箕子,因为箕子是商末有名的其卜宗师。这说明,这两件青铜器,是箕侯遗物,主人应为箕子。 箕子读书台位居县城西北隅百亩湖面之中,2000年由县土地部门发起社会筹资在原址上重建。台身方形,青石铺就。原箕子读书台为明代所建纪念性建筑,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倒塌。箕子读书台对印证和研究商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古西华象征。因为箕子所居,故西华又史称「箕城县」。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中国学者陈蒲清有新着《箕子评传》,在「正蒙难——箕子与商王朝」一章的考证,作者征引的中国古文献、韩朝古籍和今人研究成果等竟达40多种,不仅使「商族与商王朝」、「箕国与箕子」的脉络清晰,而且为我们勾画出了「末世蒙难者」箕子在殷周之际的履历。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10-4 12:01:2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