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佛山的冶铸业崛起于明朝中叶的正统、景泰(1436—1450)年间,到中后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6)进入兴旺时期,主要产品铁锅,铁线,铁钉等已扬名全国。明正德四十年(公元1519年),全国设立管理铁矿和冶炼的机构13所,称为「铁厂」。分管广东、广西的铁厂就设在佛山,佛山于是成为南中国的冶炼中心。 到了清朝,佛山镇成为广东铁器冶铸业的中心。据史载当时冶炼的盛况:「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数百余,昼夜烹炼」。(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鸦片战争打响后,佛山自然成为铸造大炮的基地。宣统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道光二十一年英夷寇粤,总督林公则徐檄应琨招匠铸炮。」「鸦片战争」爆发时,佛山一百多个铸造场和打铁作坊,都变成临时兵工厂,工人连夜赶制武器供应前线。 佛山从明初开始已经是岭南的铸造中心,铸户甚多,尤以李、陈、霍为大户,最近在靖远炮台出土的两尊铁炮上,刻有铭文「炮匠李陈霍」,即指佛山的李、陈、霍等大户。 佛山铸造的大炮是前膛炮,从前膛炮口装入火药和炮子塞实,将引线插入尾部火眼,点燃发射。射程因炮身自重不同而异:炮身越重,射程越大。据史料记载,3000斤大炮射程550余丈(清代1尺=今公制32厘米,550余丈约等于今公制1.7公里),威力真不可小觑。 佛山共有一百多个铸造场,纷纷改作临时兵工厂,工人连夜赶制武器供应前线。佛山铸造各种型号的大炮,就有数百尊,工人爱国热情高涨,8000斤大炮加码铸造,实重12000斤。 崖门炮台的建筑,据新会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800年)设立沿海炮台」,可能是这时初建。到了嘉庆十四年(l809年)为防海盗侵扰,在崖门东边建东炮台,西边在对岸甜水坑建西炮台。清道光年代派有千总一员,防兵160名在此镇守。鸦片战争前,林则徐派兵在崖门炮台戍守,以防英军入侵。现存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佛山铸造的三门古炮,炮重2吨,几尊铁炮摆放在洞口里指向江面。 1994年,漳州云霄县城江滨路挖掘到一门明末清初的铸铁大炮,但被民工当废品卖掉,这门大炮就这样被丢在废品收购站的仓库里。经工作人员初步测量发现,其中体积较大的那门古炮长2.75米,炮膛直径约17厘米,体积较小的长2.37米,炮膛直径约16厘米。两门古炮重5000斤—6000斤。工作人员对古炮进行简单的清洗后发现,体积较小的古炮上的铭文清晰可见。铭文记载,这门古炮铸造于道光二十二年五月,由霍观升、梁荣昌、冼永盛、梁辉秀四名铸匠铸造而成。据鸦片战争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史料记载这四人均为佛山人,当年佛山有「霍、梁、冼、李」四大铸炮名家,这四人便是其中三大家族的传人。 2004年,人们在广州沙面南堤有一对清代城防古炮,并列排放在沙面网球场后面,炮口正对着白鹅潭。这两尊8吨重的铁铸炮,是1841年在佛山铸成的。 2007年,人们在虎门镇威远岛靖远炮台旧址发现两门古炮,也是来自佛山的。体积较大的那门古炮长2.75米,炮膛直径约17厘米,体积较小的长2.37米,炮膛直径约16厘米。两门古炮重5000斤—6000斤。体积较小的古炮上的铭文记载,这门古炮铸造于道光二十二年五月,由霍观升、梁荣昌、冼永盛、梁辉秀四名铸匠铸造而成。据鸦片战争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史料记载这四人均为佛山人,当年佛山有「霍、梁、冼、李」四大铸炮名家,这四人便是其中三大家族的传人。 广州博物馆收藏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其中5门洋炮,7门是佛山的大炮。其中一尊道光十六年(1836)在佛山制造的六千斤古炮。它的口径14.2厘米,全长2.3米。炮身铭有「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关天培督制」等85字,鸦片战争时期在虎门炮台服役。1841年2月,关天培在虎门大战中以水师提督的身份,60岁的高龄,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亲自点燃这门炮轰击英舰,最后在炮台上以身殉国,马革裹尸,非常壮烈。 在佛山祖庙「褒宠」牌坊前,陈列有两门出土于东莞虎门要塞旧址的大铁炮。西面那尊是1974年东莞虎门要塞旧址出土,铸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而东面的是1975年广州沙面出土,铸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两炮形制一模一样,长约3米,重5000斤,均为佛山铸造。这两门大炮是在佛山监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