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1898年9月29日,康有为安全到达香港,先由香港英国总督勃来克(Henry Arthur Blake,香港译作「卜力」,第十二任港督(1898年-1903年))安排在警察署的楼上住了一周,以防情政府派人来暗杀。后来,康有为觉得不方便,又迁至朋友何东家中居住。康有为在香港居住了约20天。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从海路出逃,慈禧太后下令海军用军舰全力捉拿。海军回来后,告诉慈禧:「康有为坐的船跑出太远,没有追上。」之所以没有说公海不能捕人,是因为慈禧太后根本不知国际法,讲出来她也不明白,只好拣她容易理解的说。据称:一有官员奏请扩充海军,慈禧老人家就坚决不答应。 10月1日,康母亲及康有为夫人经辗转到达香港。而康家的财产及康有为的大量藏书被抄没,万木草堂被封。康氏家族及亲戚故友也都纷纷走避,使本来比较兴旺的苏村凋敝了。 10月19日,康有为得到日本政府应允后,偕同弟子、从者六人,在日人宫琦寅藏、宇佐稳来彦的陪同下,乘日轮「河内」丸离开香港赴日本。一说他于10月27日,康有为乘英国客轮「重庆」号逃抵日本。 10月24日午夜,康有为一行抵达神户。当他要上岸时,却遭到日本政府的刁难。与他在维新时期受到日本政界广泛欢迎的情形大不相同,因为日本的山县有朋内阁认为,中国的维新运动已经失败,维新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已经难有作为,因此对康有为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拒绝康有为在神户上岸。无奈之下,康有为只好写信给自己在日本的弟子欧榘甲求助。慈禧太后旋即命令清廷驻日公使李盛铎派密探秘密跟踪康有为,并伺机抓捕他。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在这样险恶的情势下,日本政府不准康有为登岸的命令,无异于帮助清政府共同谋害康有为。在品川弥二郎等日本人士的力争下,康有为终于得以入境。 不久,康有为远赴欧美,开始了他政治流亡生涯,足迹遍亚欧、非、南北美五大洲数十国,时间历时16年。 期间,1899年4月中旬,康有为一行到达加拿大域多利(今维多利亚)。当地码头上没有一名当地华人前来迎接等候,令康有为不禁大失所望。到了当地中华会馆,会馆中已聚集了上千人等候康有为。7月20日,康有为联合加拿大华侨领袖李福基、冯秀石等人,携手创立了「保皇会」。 1899年5月,他到伦敦游说,希望能得到英国的支持,推翻慈禧太后政权。当时,他联络了英国进步党党首、前海军大臣柏丽斯科子爵,但由于进步党在议会中席位较少,出兵中国的议案以14票之差被否决了。5年之后的1904年6月,康有为再来到英国伦敦。这次康有为拜会了英国商务大臣,相谈甚欢,但随后与意外邂逅的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男爵的一席谈话却很不愉快。 1908年6月22日(阴历五月二十四)半夜11时,康有为在女儿康同璧的陪同下登上了北冰洋那岌岛。康有为写下了《携同璧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岛颠,夜半观日将下没而忽升》一诗。 这段时间,康有为曾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到过英、法、意、日、美、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印度、越南、缅甸、巴西、埃及等42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没有哪个中国人能像康有为这样,足迹遍布全球。 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是父见在香港的全权代表。1899年,康同薇与康有为的弟子麦仲华在香港成婚。麦仲华字曼宣,广东顺德人。他的哥哥麦孟华也是康有为的得意弟子,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他参加过公交车上书,在上海参与创办不缠足会,做过《时务报》的撰稿人,是戊戌变法时的核心人物之一。1908年4月,康有为在瑞典漫游时,麦仲华偕康同薇来看望岳父。康同璧也专程由美国赶来,一家人在异邦团聚。 清王朝灭之后的第七年,康有为才回到北京小住。1926年8月,是康有为最后一次到北京。梁启超、张篁溪和他的爱女康同壁陪他来到菜市口,回忆起六君子惨遭杀害、他不禁放声大哭;接着他又到汗漫舫前徘徊生刻;又到「保国会」故址前凭吊一番,不久即离开北京。 【南海康有为「亡命生涯」中有关的船和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