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在南海区里水镇草场村,相传村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西华古寺。据里水方志办的容仲机老师介绍,西华村附近的石门水道是古时中原到广州的重要航道。秦朝时一名大将军曾带领5万兵马押送50万中原人民到达广州。而当时的石门峡是进入广州城前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 2008年7月,西华寺正式拆除,新建成的西华寺在旧寺右后方30米左右的地方易地重建。为了保证重建的西华寺「修旧如旧」,工作人员特意对里面的每一件瓦片、每一个段木梁、每一条石料都标了记号,务求将能用的都重新用上。而最终,旧西华寺有半数构件得以留用。与旧寺比较,新寺增加了几扇明式木门和佛台,又添几分整洁清幽和古典庄重。西华村村民小组组长江家鉅告诉记者,旧西华寺本来没有这扇大门,后来考古专家在重建方案中提出,要借鉴其它地方的明代木门样式专门雕刻制造,每一扇门里都有特色的花纹。 2010年,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城的带领南海区的数名文保专家特意来到南海里水西华寺,西华寺目前正进行千年古刹完成了首期工程建设,重建的古剎与原来的遗址平移30米重建的。大殿前30米建起了一座风格一致的寺院山门,在山门与大殿之间则用围墙围合成一个小院落。 西南寺是一所历史古剎。据史料记载,南汉时期十分注重寺院建设,当时广州城内城外新建有28寺。但西华寺会否是「失传」多年的南汉28寺中,西部7寺之一呢?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数据考证。 2007年10月,省考古所证实西华寺最早始于唐末南汉时期,属旧羊城八景「石门返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明清时期佛教寺庙的形制与演变、佛教发展历史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据了解,宫使称谓最早缘于唐朝,南汉时期延续了这一称谓。玉清宫是南汉时期建造的宫殿,而德陵,是南汉时期在广州的三大陵墓之一,南汉奠基人刘隐(即烈宗襄皇帝)就葬在德陵。这两个都是重要的宫殿建筑,在南汉时期,一般只有「中央级别」的宫员,才有资格以兼任的方式去担任,以监督和保护宫殿皇陵完整安全。南汉时期的玉清宫使是谁呢?史料记载,南汉后主刘鋹的太监、内太师龚澄枢曾担任玉清宫使。南汉时期历史短暂,但是太监的角色不简单。当时皇帝为避免宫臣为后代争夺帝位,故朝廷皆以太监宫员为主,做上大宫的几乎都是太监。太监龚澄枢,就是当时手握重权的人物。南汉时期兴佛建寺,在龚澄枢担任玉清宫使期间,不少重要官寺的建造由他监制或监管。 全程参与西华寺挖掘工作的考古专家郭顺利透露,西华寺最早的记录是公元958年,就是南汉时期,当时的玉清宫使、德陵使就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太监龚澄枢。 2006年,国家重点工程武广客运专线正式动工,里水的西华寺也列入拆迁红线范围内。同年9月,西华村村民小组组长江家鉅在古寺右前方发现一块明代重建西华寺石碑,上面清楚记录了500年前广佛在这个区域发生的重大事情。石保存十分完好,而且旁边还有几块条石。里水镇文化站及方志办的有关专家前往进行勘察,只见碑石顶部写有「石门山重建西华寺碑」几个大字,正文开头是「去广州府城西三十里有山曰石门。」正文详细记载了石门水利的作用、石门的军事作用、中原人南移开发南粤的情况及西华寺的前身叫西华庵等。落款为「广州府知府高橙、同知沈立、通判余志、推官陈明立石」等字样。而正文中则有立此碑的时间为「成化十年」,即1474年,表明这块碑石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旁边的条石上则写有「光绪二年岁次丙子重建西华古寺佛殿」。 地方史研究人员容仲机认为,刚发掘的碑石对研究里水乃至广佛地区的历史情况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为从碑石上面有关2000年前中原人南迁开发南粤时,曾有人居住在里水的说法中可以看出,里水的历史可据此推前到2000多年前。另外,上面还有「先有西华,后有南华」的说法,证明西华寺比南华寺还要早。发现这块碑石对于研究里水历史的情况、民风情况、人民定居情况同宗教发展情况都很有帮助。这块碑石是不可多得的碑石,是里水至今发现最重要的宝石之一。” 据西华村民小组的组长介绍,西华寺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被用来做牛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用作大队办公室、文化室等。 2010年,有关方面对西华寺大殿旧址进行全面开挖。考古人员在南海西华寺二期考古现场获悉,继南汉时期硕大柱础浮现,初定西华寺为南汉官制寺院之后,再次挖得一块珍贵的千年残碑。碑文上显示的「玉清宫使」、「德陵使」等字样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初步推测西华寺可能是南汉时期「中央级别」的官寺,因为目前有关西华寺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958年(南汉时期),当时的「玉清宫使」、「德陵使」正是南汉权力核心人物龚澄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