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国的民间传统习俗。作为文化名城,佛山的龙舟传统历史悠久,每年到了端午节,各地都有多种多样的龙舟竞渡和巡游表演活动。 对于龙舟的起源,有众多不同的说法 ,像是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 五月初五 投入大江);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 五月初五 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 六月五日 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 五月初五 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等,而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楚国人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 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说,在佛山等珠三角地区,扒龙舟的起源有另一种说法。话说宋朝末年,宋少帝被元军追赶,从福建乘一艘数十人划动的长船,到达珠三角。皇帝被认为是龙的化身,人们便把宋少帝乘坐的长船称为龙船。后人为纪念此事,在长船上装上龙头,依照皇帝长船的装饰,插上罗伞幡旗,在端午节举行龙舟赛,由此形成传统。佛山龙舟兴起于宋、元年间,明、清两代已相当盛行,这种起源说法也有相当道理。 佛山民间龙舟运动历史悠久,五区龙舟活动也各具特色。余婉韶说,南海龙舟以九江、沙头、西樵的龙船会最盛名。特别是九江龙舟,可考历史有近500年。5月内河涌游龙,10月西江竞渡是九江人最喜庆的文化盛事。 珠三角素来都是岭南水乡,河网密布,居民生产生活大多与水相关,船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和生产工具,龙舟运动因此有非常好的基础与条件。 《广东新语》曾记载一只番禺龙舟是番禺钟村镇大洲村的一条清初龙船。当年负责发掘这艘龙船的广州考古学家黄淼章,1977年在大洲村的水田里带队发掘了这条古船,舱内还发掘出铜器镜、簪、耳勺及「康熙通宝」钱;以及明末清初的陶器罐、碗等。2009年,岳阳市博物馆昨日首次向市民和游客推出《龙之舟》展览。这是清末制造的独木龙舟,它长22.6米,宽0.4米,由圆木整体雕成,但其龙头龙尾由于年代久远已不见了。 为了推广龙舟运动,佛山市体育局局长杨振富称,现在九江龙舟训练示范基地已批下来了,初步预计投入10亿,打造一个水上训练基地,不仅是龙舟,皮筏艇、赛艇等水上项目都可在此训练。 九江训练基地目前正在规划设计,计划用2~3年的时间建设。今后南海将依托中国龙舟示范基地打造龙舟运动产业,通过龙舟运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形式,开发龙舟文化与旅游景点和产品。 而内地首个集比赛、训练、观赏和旅游于一体的龙舟比赛基地在南海丹灶奠基,计划2011年年底建成。 根据《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南海和国家体育总局在丹灶和九江两镇共同建立中国龙舟示范基地,其中丹灶仙湖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定位为比赛基地,而九江则主要打造训练基地,并结合旅游休闲致力龙舟运动产业化发展。 从1999年开始,丹灶已连续10年每年都组织一次以上的大型龙舟比赛。丹灶比赛基地的竞赛及训练区水面约1440亩,打造适合国际标准龙、小型龙(五人龙)的国际标准竞赛场地。场内分设国际级五人龙竞赛及训练区、世界一流的国际标准龙舟赛场及训练场(1500M×110M)。基地建设则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及电子科技设备,如起点对齐、终点电子摄像及电子计时、赛事音像同步及回放展示和媒体新闻现场发布设备等。 据介绍,丹灶比赛基地建成后,将与今后建成的九江训练基地联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引入国际和国内龙舟的高级别赛事,推动南海龙舟运动从群众运动走向专业化,从民间运动走向国家层级,从单一运动走向产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