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南海盐步棉村人(今佛山市南海区),今属广州市,号双清楼主。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她的寓所成为革命党人的集会场所和秘密通讯联络站,此后几年她担负同盟会的宣传和联络工作。 何香凝故居分布全国多处地方,广州有三处,一处位于广州茘湾,是一套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颇具岭南民居特色的宅子,现在成为了荔湾博物馆的一部分;第二处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的「双清楼」,,是一座三开间旧式民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第三处位于在芳村区海南乡棉村,面积约80平方米。上海有一处,位于上海辣斐坊8号(今复兴中路553号),是法租界著名的一条新式花园里弄住宅,这里是她营救儿子廖承志于1933年3月29日被国民党有关机关被捕的地方,与当时宋庆龄居住在上海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中相距不远。一间位于广西昭平县黄姚镇。 何香凝于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2年到日本。1908年进入私立女子美术学校(现女子美术大学),并得帝室画师田中赖章指导,当时与廖仲恺随同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起义部队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1910年毕业,回到中国,并为革命在港、穗、沪及日本多个地方居住,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长、中央委员等职。 1913年秋,「二次革命」爆发后,何香凝参加讨伐袁世凯活动,失败后流亡日本。 1928年辞职专心作画。 1929年,由上海前往菲律宾、新加坡、锡兰等国举办义卖画展,再到法国巴黎,比利时、英国、瑞士、德国等地。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何香凝于12月回到上海,并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1937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理事、执行委员,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主席。1938年后,迁到香港,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1941年香港沦陷,为避战事,何香凝逃到桂林,以卖画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何香凝在宣传抗战的墨宝再度被发现。一位在抗日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战士,收藏了何香凝老人1937年为激励前线将士的手书「还我河山」。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光启鉴定,是何香凝60岁时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发生六周年」所书的真迹。 1949年后于中国大陆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第二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何香凝的政治地位崇高,在《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中收录有一封毛泽东1937年 6年25日写给何香凝的信件,原件收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另一封新发现的信扎是由一位叫沈颐富的先生收藏的,该信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7月11日,何香凝为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慰劳救护会,写给陈诚及夫人的一封邀请信。 何香凝、其子廖承志及其孙廖晖,以其特殊背景(廖仲恺为国民党元勋,且为广东籍贯能对以广府人为大宗的海外华人及香港人沟通)先后主理中共统战政策、华侨事务及香港事务达六十年,廖晖至曾担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兼全国政协首席副主席。廖晖卸任港澳办主任后,遗缺由王光亚接任。 何香凝擅长中国画。作品包括《狮》、《梅花》、《高松图》等,曾出版画集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但最有意义的展出,应算是2009年在台北举行的何香凝艺术精品展,留在大陆的前国民党人终于能返回台湾举行作品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如果对何香凝画作有兴趣,可以到此网页欣赏,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28/20/6772399_151976636.shtml。 何香凝画作曾印制成邮票,http://artxun.eastday.com/view-3-774309.html。 1982年,位于广州纺织路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内,设立廖仲凯何香凝纪念馆。纪念馆原为1927年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门前有八根方柱托举露天平台。纪念馆内陈列着廖仲恺、何香凝、廖承志从事革命活动的照片、文物、资料。 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墓位于钟山南麓天堡城下。两人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墓建于1937年,何香凝1972年去世后,与廖仲凯合葬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