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黄花岗一役殉难的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革命义士杜凤书 已阅:1204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位于佛山市东北部,东与广州接壤,西距佛山仅10多公里,广佛高速公路横贯而过,镇内的西江支流与广州直接通航,水陆交通方便快捷。里水原名郁水,其原因有二:一为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境内,北江支流横亘其中,有灌溉之利,且流入里水的河道多为弯曲,有「九曲十八弯」之说:二是里水八角右亭,创建近500年,为南海古亭之冠,省重点保护文物。有古庙门联为证:「郁水长流光庙宇,落霞反照耀乾坤」。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便成为文化鼎盛之乡。明、清年代,相继出1名进士、4名举人。兴建了3间书院——里水的同声社学、丰岗的凤歧书院、邓岗的崇正书院。文人学士,多来此讲学。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杜凤书,原籍便是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甘蕉村。杜凤书出身贫寒,爷爷奶奶都是工人。其父亲是小商人。年幼时,因为家境不好,杜凤书读了几年私塾后就外出谋生。经亲属介绍,杜凤书到粤汉铁路(京广铁路)广州黄沙站当机械维修学徒。后来,杜凤书随父亲的朋友前往香港学习汽车驾驶,并当上汽车司机。

杜凤书在香港工作期间,目睹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欺凌歧视,内心愤懑,总想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争点气。杜凤书深觉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又不懂英语,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后经友人帮助,他白天工作,晚上到英文夜校读书。

当时,适逢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宣传革命,杜凤书在看到散发的宣传革命的书刊后,异常兴奋。最终在黄鹤鸣的介绍下,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

杜凤书自参加革命后,结识了许多革命志士和爱国同胞,在工作学习之余,杜凤书翻阅了很多国外有关革命的书籍。有时和革命同志交谈到深夜。为了革命需要,杜凤书经常来往于广州、香港和新加坡之间,进行革命宣传,筹集资金。杜凤书为人爽朗健谈,朋友遍及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当时的同盟会同志称其为杜革老弟——杜革即杜革命。

杜凤书每年都要从海外回乡探望年迈的母亲,村中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个有教养、有志气的好青年。对于村中无依无靠的老人,杜凤书每次回乡都会登门探望,并送物品慰问。对村中的青年人,则经常送一些革命书刊,引导他们。

1910年,黄兴在海外组织革命党人,准备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当时,杜凤书在新加坡工作,闻讯要求参加起义,并于同年底随同组织回到广州。1911年初,杜凤书抽空回乡拜望母亲,他当时意识到这场战斗将会非常激烈,也已决心以死报国,这次回乡是他和家人的诀别。临别时,摘下手中的金戒指给母亲留念。

1911年的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广州起义。在战斗中杜凤书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28岁。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事后冒险收得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当中南海籍烈士有13位。

2001年,村中的祠堂年久失修,村民们在杜标高发动下等自筹资金,将祠堂修葺一新,并建成杜凤书纪念馆,展示杜凤书的相关物品和材料。杜氏宗祠大门上的鎏金大字写着「杜凤书纪念馆」。。

杜凤书在宣传革命、筹集革命活动经费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他为革命而倾尽家财,所以他留下的遗物很少。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2011年8月24日上午,在南海里水杜凤书纪念馆前举行了隆重的黄花岗起义烈士杜凤书遗物捐赠仪式,杜凤书的侄子杜桥隆将烈士的遗物捐赠给辛亥革命纪念馆,这次捐出的照片、厘等称等物品一直由其后人悉心保管。承担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工作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杨琪出席了捐赠仪式。遗物交接后,杨琪副馆长亲自给杜凤书后人杜桥隆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谢意。

杜凤书的曾侄孙女杜秀娟一直在广州生活、工作,小时候就经常听到杜凤书的事迹。2011年3月29日,她参加黄花岗拜祭烈士活动。这次参加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00周年活动的南海籍烈士后人还有:黄鹤鸣烈士后人黄保、黄健等4人;罗遇坤烈士后人罗铸初;游寿烈士后人梁荣珠;陈福烈士后人陈同伟;杜凤书烈士后人杜秀娟。总共有11人。

杜秀娟还抽时间回家乡杜凤书纪念馆缅怀杜凤书。杜秀娟还特意与海外的叔叔联系,其叔叔查找南洋的资料,找到了杜凤书所作、孙中山警卫秘书蔡公时手书的两句诗——道水野云低,芳树迎春曲。」


作者:chinesemahan (2011/10/11 23:06:5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2,250.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