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古籍记载:宋景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80年),荧惑守心,景公忧心大祸,问于太史兼司星官子韦,子韦说:可移于宰相或苍生。景公念及天下苍生,皆不同意,此时荧惑退避三舍。此说见「吕氏春秋」中就引述了春秋时代宋景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80年)发生「荧惑守心」的传说。 宋景公在位时,有一年,火星(即荧惑,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叫它「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在星占学上,「荧惑」为勃乱的象征,所以火星常和残贼、疾、丧、饥、兵等恶象有关。《史记.天官书》中云:「荧惑为孛,外则理兵,内则理政,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这也显示古人相信「荧惑」和君主的天命关系非常密切。)移至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其兆对宋国国君不利,宋景公为此很不安。当时掌管星象的子韦说:「我有办法把它转到丞相身上。」景公说:「丞相是我治国的股肱。」子韦说:「可以转给百姓。」景公说:「国君靠的就是百姓。」子韦又说:「可以转到年成上。」景公说:「年成欠收,百姓饥乏,我又作谁的国君?」子韦赞叹道:「上天善能体察下情,您既有这堪为国君的三句话,火星应该会移走的。」不久,火星果然移开了三度,事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火星半径约是地球的一半,体积为15%,质量为11%。在西方称为战神玛尔斯,中国则称为荧惑,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英文里前缀areo-即为火星。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 望远镜出现后,人们对火星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观测。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伽利略所见的火星只是一个橘红小点,然而随着望远镜的发展,观测者开始辨别到一些明暗特征。惠更斯依此测出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6小时,而他亦为首次纪录火星南极冠的人。 火星位置与移动在古代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关乎社稷安危。「荧惑守心」(「守」或作「在」),指火星行与心宿重迭。「荧惑守心」在古代被视为凶恶的凶兆。 例如在齐景公当政之时,有一次,火星入居二十八星宿中虚宿的位置,并且整年都不移动。景公对此异相感到惊异不安。晏子于是向齐景公提出政治要求说:「何不先释放狱中冤屈的囚犯,使他们回家安心种田;散发文武百官的钱财,以施苦难人民;尽力救助那孤儿寡母和年迈体衰、无依无靠的人,尊敬老者。若能如此用心,百恶可消,何况这一个灾祸之相呢?」齐景公听了这番话,便说:「好!」于是,这样实施了有三个月,火星果真离开了虚宿的位置,转移走了。 《汉书天文志》中记载的西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的「荧惑守心」记录。事情是这样的:绥和二年春,天文官李寻向皇帝报告观测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并建议移祸大臣。汉成帝很相信这种星占,也不懂天象,于是要求当时的宰相翟方进去职归乡,二月时翟方进自杀,三月时成帝也死了。 火星被视为不详之星,在古书中有所记载。《史记‧天官书》:「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北周《灵台秘苑》说:「若天下有变,心星见不祥。」。火星原已代表动乱、死亡,而在心宿徘徊更是糟透了! 火星对王朝的兴衰的影响,古人更引用童子的说话来引证。《正义》引《天官占》:「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惑童儿歌谣嬉戏也。」汉以童谣乃荧惑之气导童子使言。《晋书•天文志》中把童谣说成是荧惑星降临人间所为:「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岁星降为贵臣,荧惑降为童儿,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象告。」刘盼遂《论衡集解》引唐‧潘炎<童谣赋>:「荧惑之星兮列天文,降为童谣兮告圣君。」 还但古代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古巴比伦人于其楔形文字记载:若火星退行至天蝎座,则国王应加强戒备,不宜冒险离宫。 台湾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院黄一农透过二十五史检索,发现正史载「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处停留)共有23次,用现代天文学推算,其中17次并没有发生过。他推测有一些荧惑守心是出于某种需要而伪造的。 中国科学院的天文学者武家璧进一步发现,中国古籍中对火星的记载,平均分布年代约为530年,他认为可能是一种周期性的发现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