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南海出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已阅:1222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编辑

香云纱又名薯莨纱,俗称莨花纱、云纱,本名「莨纱」,在织造上香云纱的特点是经线以绞纱组织织成带有几何行小提花的白坯纱,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蚕丝织物,后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作「香云纱」的染整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日报」记者查阅南海、顺德的方志,采访两地专家,并在西樵实地采访后,认定香云纱的起源地在西樵镇民乐林村,起源时间是1915年,至今约百年时光。

该报记者引用南海方志研究者张莹和南海纺织史研究者林兆帆认为,结合广东省、南海、顺德的方志,以及实地考察,香云纱起源于南海。他们结合当年实地考证,认为:香云纱的产生与西樵人所发明的一种生产工具最为关键,此后,符合香云纱特征的丝织品在西樵最先出现。

《广东省志 丝绸志》介绍:民国初期,南海县首创具有扭眼通花图案的「香云纱」(以其用白坯纱晒莨后形成,故又称莨纱),南海、顺德、广州等地相继开设生产白坯纱和晒莨的工厂、晒场。

香云纱起源与南海之关系,在《广东省志•纺织工业志》、《南海县纺织工业志》、《南海经委工业志》等书中,亦有详尽说法,在2000年版《南海县志》无记载。

《广东省志•纺织工业志》载:民国4年(1915年),民乐程家的程绍江、程炳全、程泽、程周等4人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了扭眼通花的纱绸,开拓了丝织业的新门路。

纺织专家林兆帆介绍,香云纱最大形态特征是扭眼通花图案,显得通透,而香云纱之所以是香云纱,是因为它的生产工具与以前丝织品不同,程家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这种织机需要两人同时操作,一个在下面织布,一个在上面拉花。林兆帆曾在1984年至1988年间,与广东省志编撰专家数次到西樵民乐镇实地考察香云纱历史起源。

《顺德县志》承认了香云纱起源于南海一说:「香云纱是顺德著名特产,原产南海县西樵,清光绪中叶引进生产技术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展,质量也优于外县。」对于《顺德县志》说香云纱是从光绪中叶引进的技术?研究人员林兆帆认为,香云纱又称莨纱,原材料是白坯纱,与莨绸不同,纱透而绸密。在1915年以前,织造方法叫做「标梭」,产品是单一的平纹织物,莨绸是其中之一。《顺德县志》或将莨纱和莨绸混淆。

《广东省志丝绸志》对此说给予证实:莨纱绸为莨纱、莨绸合称,均为广东蚕桑土丝织造。(前者是以提花手织机织成的沙罗组织织物,后者以平纹手拉机织成的平纹织物)经晒莨工艺制作而成,前者因其所制成衣,行动时沙沙作响而成为响云纱,后又以其谐美称之为香云纱;后者一般称之为黑胶稠。

顺德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罗瑞强表示,历史上顺德曾隶属南海,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南海、顺德两地也曾是生产香云纱的重地, 「相对于如何发展、传承和保护香云纱,谁首创香云纱的争论不重要」。

传统的香云纱服装由于色调单一、款式陈旧过时、技术含量大、原料成本高等局限,逐渐退出市场,相关产业趋于衰落,一度在南海绝迹,顺德也仅存伦教少数几家企业仍在生产。

对香云纱极为重要的晒莨厂,主要在西樵、盐步等地,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南番顺地区依然有不少晒莨场在经营,但染晒的很少有纱,以绸居多,甚至还有棉布、麻布等。

现时硕果仅存的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幸好几代老师傅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包括预测天气、感觉薯莨汁液浓度、目测河泥质量等,使香云纱独特的染整技艺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瘦田亦有人在耕,顺德在香云纱的工艺传承和保护,做出不少努力。从申请国家「非遗」,建立保护基地,到获得香云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推广香云纱品牌,香云纱已逐步确定为顺德品牌。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10-27 10:21:19编辑过

作者:chinesemahan (2011/10/27 9:47:0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3,851.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