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据《江门日报》报导,位于珠海斗门区南门村的接霞庄和菉猗堂,是一座赵宋皇室后裔曾经聚居的古村落。 赵氏居住地南门村位于斗门地区正西方,在虎跳门水道东侧,隔水与新会相望,地处黄杨山与虎跳门水道之间。走进南门村,在一片田园风光中有一处古建筑群,包括赵氏祖祠等5座宗祠。祖祠群前面是一大片的田地,再过去就是一片大海,海对岸就是江门的新会区。祖祠周围是近年来新建的民宅。 南门村从明朝永乐建村至今已近600年。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处处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坐落在村中的古建筑群五祠;古木参天的后花园尽是古松、古柏、石榕;两条分别纵横南门村的古色古香的石门街;建于清末年间的砖木混合的10多处民宅;还有曾经「企倒香山县」的赵家庄(接霞庄)旧址。 在南门村众多的古建筑中,赵氏祖祠菉猗堂(即赵氏宗祠)最为瞩目。菉猗堂气象巍峨,整体结构严谨凝重,古朴典雅。菉猗堂座东向西,占地427平方米。布局为三进(前厅、中殿、后殿)四合式,进与进之间隔一天井。 据斗门区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它始建于明代景泰5年(1454年),是魏王赵匡美的第15代后人赵隆以其曾祖父的别名「菉猗」立祠纪念,从1454年到1997年间曾几次重修。明代魏王赵匡美的第30代传人赵承华先生说,菉猗堂是大赤坎、南门赵氏四祖梅南的别号。赵承华说,生于元朝而不仕的赵梅南是元朝诗人和理学先贤,是最让斗门赵氏族人崇敬的先祖。 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小皇帝赵罡败退到香山,驻跸沙涌马南宝家。当时已居住在南门村的魏王后人赵若梓闻讯,即与赵若桃,赵若榉兄弟3人,召募潮居里民数百忠勇,具舟迎驾以勤王。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脉,丞相陆秀夫即令赵若梓等归家入山隐居。授若桃为承直郎,封若榉为武翼大夫。敕赐若梓为忠孝义士。建祠时立匾作纪念。在菉猗堂后殿横梁上镇悬挂「忠孝义士」牌匾,见证着700多年前宋元海战的历史。 在南门村,距离菉猗堂不远处还有一赵宋皇室望族的村落「赵家庄」。这是由赵宋魏王系的后裔赵维茂经营中药材发家致富所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此前在接霞庄考察时说,斗门接霞庄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由古代皇族没落后代设计、建造的村庄,其规划、设计有着很明显的皇室印记,比如在村庄前开挖护庄河,全省目前发现的古村落中仅此一家。 据介绍,南门村的《赵氏族谱》在1000多年来经7次编纂,其中详细记载着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父到南宋灭亡……脉络清晰地记载着赵宋家族的繁衍变革,并详细记载了从五代晋天福12年(即947年)至民国19年(即1930年)的983年间魏王赵族的衍庆图以及斗门赵族的源与流。据《赵氏族谱》记载,1234年,魏王赵匡美的第8代孙赵怿夫入广东任香山县县令(辖今日的中山、珠海、斗门)任职3年,死于任上。其长子赵时在崖门之战后,避门隐居斗门大赤坎,他的子孙也随之在那里居住生活,到了明朝永乐元年他们又陆续迁居到斗门南门。 据赵宋后人介绍,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年)以后已有皇室的后人在斗门地区居住繁衍,而南宋灭亡则是在祥兴2年(1279年),比崖门失守早近30年。 据斗门区文化局的有关领导介绍,斗门区南门村5000多位居民中,8成以上姓赵,他们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三弟,魏王赵匡美的子孙。在江门,宋太祖赵匡胤三弟,魏王赵匡美的第30代传人,居住在南门村的赵承华特地给我们区分了江门新会、台山与珠海斗门赵氏之间的异同。 赵宋的后人赵承华说,分布在斗门南门村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三弟,魏王赵匡美之后,俗称魏王派;而新会霞露的赵氏族人是宋太宗赵匡义长子的后人,俗称太宗派,台山斗山浮石村的赵氏也是这一支的后人。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数据所限,我们并不清楚赵宋皇宋的逃亡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