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甲骨文的「老」字看上去正是一个面朝左的老人的形象,长着长长的头发,弯腰驼背,手持拐杖,慢慢向前走。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中说:「(甲文)老者倚杖之形。」可见甲骨文的「老」为象形字,是一持杖老者的形象。 《说文解字•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许慎对「老」的意义的训释与甲骨文的「老」字所表示的意思是一致的。根据小篆形体,许慎认为「老」字是由毛、人和匕(化)三字组成,会意字。其意思是须发变白了的人就是老人,即他所说的七十岁(亦说八十岁)的老人。可见「老」的本义就是指年纪大的人。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考」、「老」列为是中国造字中「转注」方式的典范, 「考」、「老」能「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是为正例。向夏在《说文解字叙讲疏》称:同义词固然可以互训,但却未能处理转注字中哪一个才是先造的问题(即字之本义问题)。如「老」之于「考」,考字以「老」为义符,在「考」、「老」这对转注字中,「老」必为先造的字。因受时间和空间因素影响,某地区在念老字的语音发生了变化,为符合实际的语音,就把「丂」一注音符号加上,另造一「考」字。「老」和「考」是一对转注字,也是绝对的同义词,只是在形和音上稍有变化罢了。因为是同义词,所以可以互训。戴震、段玉裁不知转注义是字的本义,而以训诂上的假借义和引伸义说明转注,为第一点不足之处。又,戴段的互训说和「建类一首」无关,为第二点不足之处。 《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当中的「寿考」是指年高;长寿。所以考就是指年长的之意思。 中国古代着名医书《黄帝内经》对男女的一生有一个概括的总结: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长者必然是超过49岁(女性)和64(男性)。 在中外的文献中,都有记载许多长老的年龄。最著名的莫如《圣经》记载:亚当的后裔玛土撒拉活得最长,直活到969 岁。从亚当到揶亚时代洪水灭世时,共有十代先祖都是长寿的。洪水之后,因着人类饮食生活习惯和自然界气候的剧烈改变,人类寿命才大为减短。关于这些古老的记载,过去也有许多人不相信是真实的,但近代考古学的一系列发现,证实这一点。 在中国,彭祖寿龄八百八十有余。按商时采用六十天为一寿的计年方式,所以彭祖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四十多岁,即使以现在准标来说,也相当长寿。周文王,郑玄笺:「 文王是时九十余矣,故云寿考。」《后汉书•东夷传•倭》:「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众。」最令人吃惊的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这项记录据说还列入切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录。最近,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长寿现象自1960年秋引起国内专家关注,在这个世界长寿之乡,居住着百岁以上寿星76位。 名人的长寿长者更受人注意,「永远的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女士死时是106岁。被蒋介石先生软禁了半生的张学良,因为100岁才逝世,所以死前得以为自己平反,为「西安事变」解密。今天的报章报导,香港著名的电影大亨邵逸夫是104岁,仍然健在,更是难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