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han 传说中的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号轩辕,姓公孙,又姓姬。 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或称黄帝生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轩辕丘。 据史料记载,黄帝一生有11个重要的活动遗址,其中有6个在新郑市境内。其中,黄帝37岁而登天子位,生前在今河南以新郑为中心,新密、荥阳、登封、禹州等地建立了有熊国。关于有熊国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在远古时代,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西南)姬水河一带,住着一个少典族部落。《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晋代《帝王世纪》记载 「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北魏时候,大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2006年4月,学者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区域时发现:熊应是中华北方的史前图腾。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洧水》记载: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案近刻脱县字。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周惠王子多父伐郐,案周近刻讹作同,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著名的历史学者周谷城先生为新郑黄帝故都的题词是「轩辕黄帝故都」,这是对新郑是黄帝故都的肯定。1990年,「世界同源会」在给新郑发来的《筹建中华圣地》建议书中写道:「在多方考虑下,我们认为最适合作为中华民族圣地的地点,是河南省的新郑。我们知道,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而轩辕丘就在新郑。我们又知道,黄帝建国于有熊,而有熊也在新郑。」 在新郑境内和周围地区,还有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如大河村、郑州西山、长葛石固、新郑唐户等遗址。而唐户遗址是新郑最大的遗址,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从挖掘和采集的遗物中,不仅有仰韶文化的遗存,还有早于它的裴李岗文化遗存,也有晚于它的龙山文化等时期的遗存。从唐户修复的文物看,仰韶文化遗物最为丰富,而且陶器制作精致,还有较大的器形,说明该遗址是一处重要的遗址,它位于市区的南边,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新郑还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如小乔的高坡岩、古城村,观音寺的大朱庄,辛店的南李庄和人和西南场,新村的王垌,薛店的岳庄,孟庄的洪府等处。可见新郑境内黄帝文化的遗存是较为丰富的。 新郑市黄帝文化考证专家赵国鼎,几十年如一日对黄帝文化进行考证。他介绍说,这6处重要遗址为:1.黄帝出生地轩辕之丘;2.黄帝常居的姬水河;3.自然山黄帝饮马泉;4.西太山会诸侯;5.黄帝故都;6.具茨山轩辕庙。 相传黄帝时期有很多发明创造,如种桑、养蚕、制作衣裳、发明文字、营造宫室、冶铜、造船、造车、凿井等。这些发明创造不少在仰韶文化中找到遗存。 其中,在灵宝西坡发现特大的仰韶房基,中为半地穴房基,面积达200余平方米,四周有回廊,总面积500余平方米,室内地面还涂有朱砂,这种建筑称它为宫殿建筑为何不可。其附近还有一些大型房基建筑。在郑州西山发现一座大型房基,面积为100余平方米,房基为地面起筑的,地基处理十分讲究,是一层层夯筑起来的,厚达1米左右,柱洞较大,直径40厘米左右。从其建筑面积、地基处理很好,且柱洞大,可见不是一般的建筑,也属于宫殿式的建筑。 赵国鼎认为,新郑的土丘就是黄帝故都的城墙残壁。但是,新郑还有春秋时期郑国、韩国的古城墙,赵国鼎凭什么认定这里就是黄帝时期留下来的遗迹呢?赵国鼎解释,1961年,国家曾普查东周列国遗址,确定郑国城墙周长9.5公里、韩国城墙周长12.5公里。这两个数字,与当地流传的22.5公里的数字相差甚远。 新郑市具茨山岩画勘查小组于2008年2月下旬在「有熊氏之墟」所在地具茨山(始祖山)勘探神秘岩画时,意外发现了两处摩崖石刻。400年前崖刻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具茨山作为中华民族拜祖的圣山已经由来已久。 据《史记 • 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载,黄帝正妻为西陵氏的女儿,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儿,名叫女节,生下青阳。三夫人是彤鱼氏的女儿,生下挥和夷鼓。四夫人嫫母,生下苍林和禺阳。 黄帝共有25个儿子,3 个女儿得到姓的只有14人。黄帝未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让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继承帝位。 黄帝寿年11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