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1973年12月,马王堆帛书为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秦末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种《老子》写本,分别称为甲本、乙本。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最古老的《老子》抄本。 甲本的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邦」字之讳,因此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汉初之际。 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并不避「盈」「恒」字讳,因此应抄于刘邦在位时期。 中国学者高亨先生则凭借对文献的悉心考察,找到了战国中期甚至前期典籍征引《老子》的材料,并发现了老聃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从而坚持认为《老子》的原著者确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只是今本《老子》又有后人增益的成分。这一判断,恰被近年出土的帛书、特别是郭店楚简本《老子》所印证。 今本《老子》中明显的战国色彩和反儒非礼倾向而受到学界较为普遍的怀疑和否定,《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也被确定为战国中期甚至后期。 今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被视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便是老子的名言之一。 老子之后的道教,除了留给中国人道家的思想外,还留下道教的养生观和养生学问,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份,这是值得中国人所守护和发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