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大约在距今5000多年前,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在一个叫阪泉的地方展开争霸战,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与黄帝结盟。经过长时间激烈的较量,黄帝战胜了蚩尤,并将蚩尤擒杀于冀中之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 但是,究竟涿鹿和阪泉在何地呢?王北晨,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为了揭开帝黄、炎帝、蚩尤的历史之谜,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曾多次到涿鹿县考察。他根据史料记载,在涿鹿大地上寻访黄、炎、蚩时代的历史遗迹。如今他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留下的这篇《涿鹿、阪泉、釜山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王北晨教授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发现,《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全国只有一个涿鹿县,位于上谷郡内。上谷郡,就是今天河北省宣化县,宣化县距离涿鹿县仅有40公里。当时上谷郡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张家口市。查上谷郡由来已久,战国时属于燕国的管辖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仍然设上谷郡。到了汉代,同样沿袭了秦的旧制。 赵育大(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认为汉代的涿鹿县,位于今天涿鹿县东南30公里处的矾山镇三堡村,也就是当地人称之为古城的地方。而今天的涿鹿县在汉代称下洛县,但这两个县当时都归上谷郡管辖。 涿鹿这一古老的地名,县名是得自城名,城名是得自山名,山名是以山下植物「竹」、动物「鹿」而得名为「竹鹿」的。按「竹鹿」之音,曾经分别记之以涿鹿、独鹿、浊鹿、浊漉、独漉等许多名称。据考证,商末周初,寒冷期出现,竹子生长绝迹后,竹鹿山无「竹」之后,山名、城名以「竹鹿」二字之音乱记了一个时期后,到了春秋之后,便逐渐统一到「涿鹿」二字上来。 据推测,古代涿鹿城从旧战国时期兴建,到秦代设置县,经历了汉、三国、东晋、西晋和南北朝时期,历时700多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时,巳经称古代涿鹿县为涿鹿故城了,说明古代涿鹿县在北魏以前就已经被废。大约在北魏时期被废,降格为一般城镇。在此后的1500多年里,涿鹿作为一个县从历史上消失,而以黄帝城的名字被历代史书所记载,直到1914年;才将原来的保安县(也就是汉代的下洛县)改名为涿鹿县,一直沿用至今。 《后汉书•郡国志•涿鹿》注:「“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 《魏土地记》:「下洛城(今涿鹿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独鹿山,涿水生焉,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此。”」 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从城外看仍然有十几米高,城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夯筑城墙时固定夹板的插孔,城墙底部宽约10多米,顶部宽约3米。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间长宽约500多米,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古城内早已被开垦成了农田,几十年来,让当地百姓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在耕地时经常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石头明显带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有的像铲子,有的像板斧,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呢?还有那些残陶碎瓦,更成了当地农民耕作的障碍。 1957年10月引起了河北省文物部门的注意,他们派出考古调查队前来考察。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发掘,专家们根据古城里出土的文物初步判断,这座城,也许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古代涿鹿城———即当地百姓传说的黄帝城。 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残存城墙高5——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 涿鹿县城现存两个城门,保存好些的是南城门,这是个四通的鼓楼,高约15米,行人和汽车可以从鼓楼下的4个拱形门洞通过,城门上方「涿鹿城郡」4个大字清晰可见。涿鹿县是张家口市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人口32.6万,面积2802平方公里,辖8镇9乡,县府驻涿鹿镇。旅游资源有阪泉、桥山、蚩尤泉、黄帝城等古迹。 城东500米有「黄帝泉」,古称之为阪泉,即为黄帝族饮水之处。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故又称「濯龙池」。黄帝泉为自流泉,积聚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米,北有一出水口,形成的天然小河道,供矾山镇10多个村万余民众饮水和灌溉万亩良田。据中国国家水利部门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日流量约4600 — 4800吨。水色清澈,泉涌如泣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常年水温保持在12.3 — 13.4℃之间,并且是优质矿泉水。黄帝泉水,滋润肌肤,医治许多慢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