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汪精卫是江西婺源人?绍兴人?还是广东佛山三水人? 已阅:1907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汪精卫,字兆铭,1883年出生,是中国著名的超级大汉奸,中华民族的败类。

汪精卫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汪精卫的祖居在偏门外钟堰头快阁园一带,或说在绍兴偏门外鉴湖后街。汪精卫祖父以上的坟茔都在绍兴。

汪精卫之祖父汪云(1786~1844),字缦卿,号曼亭,系道光二年(1822)举人,后选授遂昌县训导,对当地教育事业颇有贡献。陆游鉴湖之快阁即是汪精卫祖居,汪云中举人的匾额,直到民国时期尚悬挂在兼有「香火祠」性质的偏门外钟堰庙中。此屋后来被藏书家姚振宗购得,故现称姚家台门或姚家花园

汪精卫本人曾到绍兴来扫过墓。但 也有说汪精卫没回过绍兴,而是他兄弟汪兆镛回了过,他老婆陈璧君回来上过坟。1943年清明节前后,汪精卫之妻陈璧君在大批日伪武装的护卫下,由伪省长傅式说陪同,到绍兴汪氏先茔省墓。当天下午3时左右,陈璧君一行由武装汽艇开道,乘坐轮船出偏门,到钟堰下横溇汪精卫的曾祖父汪炌夫妇与祖父汪云夫妇的田穴合墓祭扫先茔。当时,汪氏的坟亲石秋生正在旁边田里掘荸荠,看到冷清的墓地突然来了这么许多来头很大的人,知道是汪家后人来扫墓了。陈璧君向他询问了田主是谁等情形,吩咐要将坟头弄得清爽一些。陪来的人给了石秋生四个角子。扫墓以后,陈璧君一行在偏门环翠楼(今伟联村)上岸,到中弄汪颂珊家转了一圈。据当年还只有16岁的伟联村村民黄来法回忆,当时他们一群小孩跟进中弄去看热闹,但随行的军警不让靠近。待陈璧君他们走后,黄来法等进去看,见屋内挂着汪颂珊的遗像。其实这个汪颂珊的大名叫汪祖荫,颂珊是他的号,他的祖父汪璘与汪精卫的父亲汪琡是同胞兄弟,咸丰十年(1860)在江苏武进县作幕僚,太平军攻陷常州时遇难。他的父亲汪延元(亦即汪精卫之堂兄),是汪云四房子孙中唯一留居山阴老家的一支。可惜汪颂珊没有儿子,偏门中弄的房子,当时由他的二女婿任大茂夫妇住着。陈璧君去钟堰下横溇扫墓时,给坟亲石秋生的钱,就是任大茂递给的。

汪兆镛是汪家之长子。与汪兆铭(汪精卫)是同父异母兄弟。汪兆镛的资料称,汪氏家族于唐代祖居于江淮婺源,元末迁到浙江山阴县,清代中叶,汪氏家族中人陆续入粤为幕佐,最后落籍广东。

汪精卫本人也自称过是徽州人。据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汪精卫传》中提到,汪精卫的祖先「据说元朝末年才从今江西婺源迁至浙江山阴(今绍兴)。」据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从书*汪精卫集团判国投敌记》记载:「汪精卫,......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后迁至浙江山阴,历经明清两代。」如婺源坊间传闻有历史反面人物的祖籍地传闻,如秦桧、汪精卫等。

汪精卫本人则出生在三水县署(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河口镇),原因是他爸当时在广东做师爷。

汪精卫家中共有9个兄弟姐妹。13岁,其母病逝,14岁,其父病逝。

汪精卫年少时期相貌英俊,被誉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少年在家塾读书,后相继随父和兄寄居陆丰、陆昌县署。

汪精卫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秀才。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学,入政法大学速成科。光绪三十一年加人中国同盟会,曾任《民报》主编。在与保皇派的论战中(1905一1907),为革命党人赢得声誉,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日本政法大学毕业后,随孙中山赴南洋吉隆坡、庇能,越南河内等地筹设同盟分会。宣统二年二月(1910年3月)谋炸摄政王载滓,事泄被捕,被判终身监禁。汪精卫爱国的行为,受到国人的景仰。

民国27年12月,汪精卫与陈璧君等,由重庆,经昆明逃往越南河内,并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降日本。次年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伪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汪被推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年底与日本签订卖国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可惜,汪精卫晚年却认日本侵略者作父,甘心沦为做汉奸卖国逆贼。一念之差,使汪精卫由爱国者堕落为卖国贼,还口口声声说甚么「曲线救国」的歪理。

汪精卫旧居在南京西康路46号(原颐和路34号),原为褚民谊居所。原颐和路34号建于1936年10月,是原汪伪行政院副院长褚民谊为表忠心献给汪精卫。占地2.3143亩,约1542.8平方米,建有一幢富丽堂皇的西式三层35间洋楼和西式平房10间,汽车房2间等,共计有8幢49间,房屋面积为1218.2平方米。


作者:chinesemahan (2012/6/4 22:09:3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2,563.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