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冯镜如(——-1913),英文译名经塞尔,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冯镜如出生于香港。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早年加入英国籍。父冯展扬,在香港经商,因结交「红头贼」 (太平军士兵)而被捕入狱。为免受株连,便东逃日本,在横滨山下町开设文经商店(又名文经活版所),专营外国文具及印刷事业。1895年在日本参与组建兴中会。 1895年,国父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东渡日本来到横滨。遂热情接待,经过孙中山的宣传策划,在文经商店二楼成立兴中会,被推举为首任兴中会横滨分会会长。以后经常赞助孙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动,同时又印刷宣传反清的刊物如黄梨洲的《原臣篇》、史可法的《扬州十日》等,并请陈少白编辑《华英字典》出版。1898年积极倡议创办日本第二间华侨学校一大同学校,并被推选为协理。后来又多次设法使梁启超与孙中山联合。1901年文经商店遭火灾,便回上海担任广智书局总经理。1903 年因发起张园国民议政会而被清政府通缉。晚年回广东闲居。1913年冬病逝。冯镜如有一幅书画作品「梅花」,上书「1883年作 款识∶癸未之秋写于崎阳山馆,为玉木国手大雅之属。岭南冯镜如并题。」作品在2011年由青岛天麒阁拍卖有限公司在2010秋季书画精品拍卖会拍卖,成交价是人民币12,320元。 冯镜如有儿子名冯自由(1882年-1958年5月6日),原名懋龙,字健华。冯自由的名气比其父更大,因他是革命名著《革命逸史》的作者。 冯自由出生于日本,自幼留学日本,1895年在日本横滨跟随父亲冯镜如及叔父冯紫珊加入兴中会,年仅14岁,是年龄最幼的会员。 1900年,冯自由因反对康有为改名自由。同年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深造,与郑贯一等人创办《开智录》半月刊,鼓吹革命,与《清议报》对垒。1901年,冯自由与李自重、王宠惠等人组织广东独立协会,又与王宠惠、秦力山等人发行《国民日日报》。 1904年,冯自由襄助孙文等组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冯自由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员。旋奉孙命赴香港,与陈少白等组织同盟会分会,任书记和《中国日报》记者。次年改任香港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组织南方革命活动,兼联系海外交通。直接参与、筹划、指挥在西南各省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革命女英雄秋瑾1904年10月,曾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她加入同盟会也是冯自由介绍的。 宣统二年(1910)夏,冯自由赴加拿大,任温哥华《大汉日报》撰述,并兼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笔政,宣传反清思想,扩充革命队伍,与保皇党报纸展开论战。宣统三年初孙莅临加拿大,为欢迎孙而积极筹款。孙离加后,奉命组建同盟会加拿大支部,任支部长,在加拿大为广州黄花岗起义筹得巨额经费。武昌起义后被推为旅美华侨革命党总代表归国,协助组建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冯自由出任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机要秘书,袁世凯任大总统时,任临时政府稽勋局局长,汇集革命史料。1917年,冯自由参与护法之役。历任立法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1920年,出版《社会主义与中国》。 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7日,冯自由等在北京成立「国民党海内外同志卫党同盟会」。冯自由始终对孙中山实行「联俄容共」政策不满。一届二中全会后,孙中山公开斥责冯自由对其联俄容共政策的对抗态度,并警告党内,若有「再无端挑起是非,我们就将采取对冯自由一样的方法来对待他们。」,使冯自由倍受压力。冯自由离开广东,前去上海。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冯自由在北京大学第三院组织「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发表宣言称:「吾党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绝不相侔」,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开除党籍。不久投靠蒋介石。 1926年4月7日,理事章太炎、冯自由为首的「反赤救国大联合」成立,致电苏联驻北京大使加拉罕,抗议加拉罕在中国宣传赤化,「煽惑无知之青年,啖以金钱,授以利器,为虎作伥」。 1928年,冯自由在上海开设新新公司,任总经理。这年开始「发愤搜集三十年来所珍藏的各种书札、笔记、表册、报章等等,并广征故旧同志所经过之事迹」。1932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35年,恢复国民党党籍。1936年,完成《革命逸史》。《革命逸史》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冯自由还撰写过《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记录武昌首义那一段血泪交织的光辉岁月。其他作品还有》、《华侨革命开国史》、《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华侨革命组织史话》等。 1948年12月移居香港,1951年偕妻赴台。1953年以后任国策顾问。1958年4月6日病逝于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