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从南海银锭看中国近代通货贬值之速 已阅:1209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南海市民梁荣新集币多年,收藏颇丰。他却从广西找回一块南海银锭,那是乾隆五十一年铸造的银锭。这种银锭在全佛山市罕有,见证着清代时佛山铸造业的兴旺,以及两广之间频繁的经济往来。

梁荣新退休前是一名医生,是一位对家乡文化素有研究的古物收藏爱好者。他除了编着诗选等书籍之外,还收藏到不少宝贝。在他家中,收藏有许多古今中外的钱币,包括中国最早时期的贝币、战国时期的刀币,明清时期的铜钱与银锭,民国时期的银票,建国前后的银票、票据,以及前苏联早期同时印有俄文、中文、英文等七种文字的纸币等。

梁荣新心中的宝贝却是一块南海银锭。这块银锭的正面从右至左印刻着「南海」两字,右边为银锭的年代「乾隆五十一年」(1788年),左边嵌着「正月全记」,即为当年正月间由当地称「全记」的作坊所造。据介绍,在同时期全国市面上流通的银锭形状是各不相同的,如四川银锭是馒头形的,云南的则是牌坊形的,又称牌坊锭,而南海银锭是砝码形。

梁荣新是从广西一位藏友中寻回来的。十多年前,梁荣新知道广西一位藏友收藏有一块南海银锭之后,便不惜「三顾草芦」多次登门拜访,要求对方让给自己,让银锭回归故里。最终,他的真诚与执着打动了广西藏友的心,梁荣新于1999年终于带着这块珍贵的银锭回到南海。

原属南海县的佛山镇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手工业及商业十分兴旺。康熙、乾隆时,佛山城区人口已多达三、四十万。店铺林立,楼房栉比,商旅络绎不绝。明清时期,佛山享有突出的城市地位和取得辉煌经济成就:农业发达、手工业突出、商业繁荣,尤其是冶铸业、陶瓷业、纺织业等支柱产业,其产品种类、总体规模、销售区域等等方面,在明清时期已跻身国内首位。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佛山商品生产从单一的治铁铸造生产向综合性的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辉煌时期。佛山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文博专家朱培建主编的《佛山明清冶铸》,里面收录了我省明清时佛山铸造的铜铁钟50多个。石湾陶业组织也由明代天启年间的8行发展为20余行。工匠也大量增加,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从嘉庆到光绪(1796-1908年)的100多年间,石湾的陶窑增加了约70条,从事窑业的产业工作增长了1/2,「共有陶窑一百零七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鸦片战争前,佛山的棉纺织业工场相当多,规模也相当大。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佛山的棉纺织业才日益萧条和停顿。佛山漆器之生产亦盛极一时,有髹漆行和漆盒行。 

1757年清政府撤销了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于是粤海关成为中国唯一的近代正式海关,历时174之久。粤海关共设七总口和75处小口。七个总口包括省城(广州)大关、澳门总口、乌坎总口、庵埠总口、梅菉总口、海安总口、海口总口。省城大关下设11个小口,又称挂号口,即总巡口、行后口、东炮台口、西炮台口、佛山口、黄埔口、紫坭口、市桥口、江门口、镇口口。乾隆末年,粤海关征税口岸有佛山炮台等21处,而稽查口岸有南樵等共 12 处,可见南海佛山地区经济的重要性。

此银锭应铸于佛山老城。在广西发现佛山南海的银锭,梁荣新指出,正是见证了当时两广频繁的经济往来。

从银锭铸造的时间来说,乾隆五十八年的1788年前后,在广东省佛山市白云洞应潮湖东,南海李介亭(一字萼舒),李宗简之父,乾隆五十四年讲学于龙崧阁所创造枕流亭。亭位于名叫「鼓琴台」的巨石之上,石枕泉水之上,「应潮湖」水经亭底而过,故名「枕流亭」,「枕流古琴」旧称西樵山云泉二十四景之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安徽休宁县二十一都二图(「都」相当于乡镇,「图」相当于行政村)也有一所楼房出售,不临街,但宅基较大,房子共4间,卖了270两(同上)。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13120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270两相当于买个厅级干部的万分之一代价。另外,乾隆时期的米价在每石1.5两银左右,乾隆晚年达到3两银一石。270两即可以买90石米。有人在网上提出乾隆时期1两白银的购买力 = 人民币200元。那270两便相当于54000元人仔,当年可以买到4房楼一间,以香港现时的标准来肯定是豪宅。以内地现时的标准来说,在许多地方连四分之一间房子也买不到。可说中国近200多年来货通贬值之利害。



作者:chinesemahan (2012/6/21 12:42:06)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337.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