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2012年6月22日,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村民在挖掘房屋地基时意外发现了商末周初的贵族墓葬区,出土大批商周时期青铜器,包括可能是时代最早的中国酒和至今保存最好的铜禁,显示墓主人可能是一名爱酒之人。 位于宝鸡岐山县和扶风县交界处的周原遗址,是古周人早期都城岐邑所在地,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市屡屡出土。相传春秋时,秦文公在此狩猎,获雌鸡,后飞至山上化为石鸡,立祠祀为「陈宝」。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皇帝认为这是瑞祥之兆,遂下诏改陈仓为「宝鸡」。石嘴头村南倚著名的鸡峰山(古称陈仓山),宝鸡地名即源于此。据宝鸡石鼓镇石嘴头村村委会主任秦明祥讲,早在唐代,石鼓镇就因为出土了被封为「中国第一古物」的先秦石鼓而得名。 2012年6月22日早晨9点多,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村民徐海军沿着村中小路,途经村民曾师傅准备盖新屋的庄基地时,意外地发现文物,这消息很快上报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接着,陕西省和宝鸡市等文物部门按照考古发掘规定和程序,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性清理。 根据出土器物,考古专家初步断定该墓葬为商末周初的贵族墓葬区。该墓葬长4.3米,宽3.6米,距离地表深2.4米,两椁一棺形制,墓主头南脚北,仅留部分骨骼,现今发现了六鼎、六簋、六卣等在内的大件青铜礼器14种近30件。据陕西省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负责本次西周贵族墓考古的考古队队长刘军社介绍,石嘴头村西周贵族墓葬属于商末周初,目前所见的青铜文物主要是食器、酒器、车马器和兵器,还有众多的贝类和木质器物,文物数量应超过200件。 7月1日,随着墓葬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在墓室底部清理出两件玉器及18枚呈“T”形摆放的铜泡。这两件玉器的出土,为这座西周古墓等级的判断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 有考古人员大胆预测,根据出土文物规格之高、数量之大、体型之巨等相关信息分析,墓主的身份不仅显赫,还有可能是西周早期一位王侯的墓葬。刘军社认为,从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兵器、车马器来看,这位墓主人可能是位武职官员。从陪葬的器物数量多、器物体型大来看,还可能是较高等级的武将。「墓中发现的陶器只有‘高领袋足鬲’,根据这件唯一的陶器推测,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宝鸡地区姜戎人的后裔。」 在提取西侧壁龛的青铜盘时,考古人员在盘底发现有「臣、癸、先」三个字和一个族徽,随后又在东侧壁龛提取的青铜甗内壁发现一个「万」字符号。据专家现场分析,墓室所出现的青铜器多系商代器皿,但是青铜甗上出现的「万」字是否就是墓主的族姓,目前仍然是个谜。考古人员还在提取北侧壁龛上的一件青铜罍,发现器物内部有「亚」字和「羌」字,图案旁的两个文字是「父」和「乙」。「父」、「乙」是人名,这是商代人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 专家在清理一件青铜卣酒器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内盛有液体。在酒器密封很好的情况下,液体很可能是保存下来的酒。专家怀疑这可能是考古发现的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中国酒。 在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最引人注目、最珍贵的无疑是青铜禁了。这种类似于现在「茶几」的器物,之前在中国只出土过4件,目前藏于国内的也只有一件。据专家介绍,此次出土的青铜禁长95厘米,宽45厘米,高21厘米,其形状大小仅次于藏于美国的铜禁,但精美程度算是最好的。 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盛行饮酒,在晚商时代甚至出现过「酒池肉林」的现象。 周人将酗酒列为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灭商后施行了严格的禁酒令。「禁」的名称正是诞生于禁酒的大背景之下。但这次考古中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饮酒器,和「禁」的本意有抵触。因此,考古专家推测说,墓主人可能是一个爱喝酒之人,放件禁在里面,或许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贪杯。 这次发现的青铜禁是宝鸡市第三次发现。这些铜禁、铜卣等文物风格与斗鸡台、戴家湾党毓坤盗掘出土文物风格相近。铜卣、铜彝、铜罍体态较大,铜罍口沿内侧有「亚」字形族徽。古代,「禁」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礼制等级要求和规定,只有王室才能使用。因此,它的数量稀少,非常珍贵。这次出土的青铜「禁」是否和王室有关联,还需考古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中国,商周铜禁仅在宝鸡市出土过。最早出现的「禁」是公元1901年。1927年7月,军阀党毓坤在戴家湾盗掘古墓,发现3件铜禁。有一件流入日本,但最终又传入国内,现被天津博物馆收藏。另外两件下落不明。 考古人员在墓中的椁上部发现了1辆马车,随之出土的还有车3件、铜泡17件、銮铃3件、铜鸟2件、车饰2件。车马器铜铃还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让3000年前的悦耳铃声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