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老佐妻在陈成公时逃往陈国,所以了解陈国对进一步认识老佐妻子和后人的去向,会有帮助。 武王克商为公元前1046年,陈当为西周之初最早所封之国。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 陈故城。位于今淮阳城关一带,传说最早为陈胡公所筑。她左挹嵩山,右控商丘,南襟淮 蔡,北枕魏梁,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陈都宛丘在今淮阳县东3里,城为方形,周9里13丈,高2丈4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路史•国名纪丁》、《元丰九域州》记载是陈胡公所筑。以后为郑子产修筑,楚惠王又再修建,城临蔡水,周围30里,汉后修。东汉章和二年为陈国,北魏为陈郡,隋为陈州。 《诗经》所载的宛丘,即今平粮台,也叫贮粮台。《淮阳县志》说:「俗呼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林木郁然。在城东八里。」」《诗经•陈风》中同陈城有关的篇章有「东门之分」、「东门之分」,「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等。这里提到的东门和栗门,即陈城之门。 《史记•货殖列传》曰:「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遂入陈,杀夏征舒,诸栗门。 《左传•襄公三十年》:「六月,郑子产如陈莅盟,归,复命。告大夫曰:陈,之国也,不司与也。聚禾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太子卑,大夫傲,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无之呼?不过十年矣。」子产批评陈缮城郭,事在公元前5 4 3年。由此可见,陈城既有城郭,又有沟洫,始筑的年代甚早,根据文献记载推测,当不晚于春秋初期。 《吕氏春秋•似顺论》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也。」楚师伐陈,时在公元前5 9 8 年。 中国古代名著地理学者、《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将沙水支流统称沙水。经实地考察,今淮阳县城即古陈城所在。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载,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 王应鹿《诗地理考》:「今陈州城在古陈城内西北隅,陈都在宛丘之侧。」 《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周回三十里”。陈全立、史文利先生也认为“陈城大于后世陈州府城”。看来陈州城外,应有规模巨大的外城。 宛丘「城东北三十里犹有牺城」,为伏羲氏、神农氏所都。城西北三里许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周五顷余,俗呼人主坟。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刊「太昊伏羲墓」。墓临蔡水,唐太宗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诏立陵庙。原占地875亩。太昊陵高20米,周长150米,陵前有八卦台。城内发现春秋时代的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墙分土层,都可证明陈城起源于春秋之前,为陈国始筑无疑。 周口现辖八县二市,大部分为古陈之地。其淳厚民风和尊文重教之习俗,得益于陈国丰厚文化的浸润。目前,在周口市发现的陈国文化遗存并不是很多。 1980年间,河南省博物馆对淮阳县城进行考古发掘,认为此城即陈国故城,获知最早的城墙叠压在最下层,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层厚约10厘米,始建于春秋时期。楚灭陈后,曾对该城进行两次大规模的修葺。第一次在公元前478-467年之间,楚惠王筑城。这次是从城垣外侧对城墙进行修筑,增宽1.5—2米,加高l.5米。夯尾厚10-15厘米。夯土中央有板瓦、筒瓦、鬲、豆等残片,还有铁器和蚁鼻钱等。 第二次修筑的时间在战国晚期楚都陈之时,约于公元前278—前241年之际。这次仍是从外侧对城墙进行加固。城垣增宽4.4米,加高1米多。夯层厚12-17厘米。由于夯筑时两旁需要夹板,两板之间要穿上木棍,以便从中间填土夯打,所以在夯土墙的侧面常常留下夯筑时所使用的木板痕迹和一排排的木棍洞,从木棍洞中往往留钉木炭的痕迹来看,在夯筑墙体以后.并未将木棍抽出。从城垣夯上保留的木棍洞来看,可知木棍直径16-31厘米,横木分四层,上下两层的间距为5—10厘米,左右相邻的两根间距为4—6厘米。这次附加的夯土中,发现有板瓦、简瓦、盆、釜、盂、豆残片和蚁鼻钱。这次发掘工作,仅限于淮阳县城南城墙,只挖了一条探沟。 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县城内进行文物勘探时,在中、南部在距现地表10米左右不时发现有春秋早期遗物,如板瓦、筒瓦、建筑遗迹如夯土、房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