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河南荥阳多次出土商代的遗迹和遗物 已阅:1179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河南是老姓祖先生活的地方,老氏族人也从河南南迁至广东南海樵其他地方。

河南省中北部的荥(xíng)阳市,距郑州西15千米,北临黄河,是隶属于省会郑州的一个县级市,也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总面积908平方千米。2005年总人口为65万人。荥阳是南水北调干渠必经之处,有关方面于组成了南水北调考古小组,对干渠必经路段进行发掘。

2006年,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荥阳豫龙镇关帝庙村附近的南水北调考古现场,挖掘出许多商代人曾经的生活遗迹。

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大片麦田中,考古人员在一块四千多平方米考古现 场,开挖出深度不一的坑。每块三十多平方米的坑底,露出奇形怪状的窑穴,有的穴洞还相互连通。窑穴附近摆放着大量的古陶片和若干石片。据现场的考古人员介绍,经过对陶片分析,初步定为这里是商代人类生活遗址。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称,考古人员在4000多平方米的考古现场,开挖出深度不一的坑。每块30多平方米的坑底,露出奇形怪状的窑穴,有的穴洞还相互连通。窑穴附近摆放着大量的古陶片和若干石片。经过对陶片进行分析,初步认定这里是商代人类生活遗址。

考古人员最大的乡发现是在被开挖出的几个古灶台边,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灶台,灶台显露出常被火烧的暗红色。较为特别的是在灶台一边,还有一个可以盛火炭的地方,考古人员初步分析,这是一个古人用的取暖炉。

专家介绍,从挖出的实物看,在此处生活的先人们,虽然有了房屋,但是房屋还比较简单,他们并没有摆脱窑居或穴居的生存方式。

考古人员在河南荥阳豫龙镇关帝庙村附近的南水北调考古现场,挖掘出许多商代人曾经的生活遗迹,其中一个可以盛火炭的地方引起大家的注意,考古专家初步分析,这是一个古人用的取暖炉。

据专家介绍,第一期考古的数千平方米内,挖出很多不同形式的窑穴,不少窑穴是相连在一起的,较深的窑穴内还设有上下的踏步,是上上下下的梯子。另外从挖出的实物看,在此处生活的先人们,虽然有了房屋,但是房屋还比较简单,他们并没有摆脱窑居或穴居的生存方式。考古人员在被开挖出的几个古灶台边,发现一个较完整灶台,灶台还露出常被火烧的暗红色。较为特别的是在灶台一边,还有一个可以盛火炭的地方,考古人员初步分析,这是一个古人用的取暖炉。

研究人员在甲骨坑附近发现了6块保存完好的商代木料。在历年的殷墟挖掘中,,这种木料还是首次出现。这几块古木是考古人员在清理一口商代古井时发现的。在深达13米的地下,6块大小不一的古木陆续被挖掘出来。这些古木保存完好,木纹清晰可见,木质坚硬,有的甚至还能看到年轮。据介绍,这些古木的年代基本被确定为商代晚期,它的出土为研究商代的建筑文化、科学技术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证。目前,中国社科院已经组织了专家对古木进行具体年代判定、用途判定以及树种进化分析等相关研究。

荣阳县西韵10公里的上街,现属郑州市的一个区。其南面是篙山余脉,西北么5公里有记水,正北0.5公里处为郊山,山北是黄河。这一带虽然是南高北低的丘陵地,但总的地势还是比较平坦的。考古人员从1968-1969年间的发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遣址和龙山文化遣址、商代遗址、周代遣址以及战国、汉代和唐代等时期的墓葬(发掘商报兑《考古》1960年6期)。其中商代遗址的发掘面积韵为400平方米。

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荣阳薛村遗址作了抢救性发掘。荥阳薛村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王村乡薛村村北,根据遗址所在地的主要小路和断崖土坎的分布,大致将遗址分为4个发掘区。初步工作表明,薛村遗址是黄河南岸邙山南麓的一处重要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到早商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保护工作,对于研究夏代晚期到早商时期聚落的层级结构,薛村遗址聚落内部的结构、功能区的划分及其特点提供了宝贵资料,另外对进一步理解距此约20多公里的荥阳广武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的性质和地位,与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的关系,探讨夏、商文化的演变态势和更替,了解夏、商政治势力的兴衰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者:chinesemahan (2013/3/28 11:40:1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894.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