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淮河独木舟2009年7月发现于息县城郊淮河西岸,舟长9.28米,整个舟体由一圆木剖凿而成,树轮校正后年代为距今3500年前,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商代独木舟,堪称「中原第一舟」。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西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为1000公里。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息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信阳市下属的一个县,古称息州、新息县,是从古代至今第一个设立的县,堪称「天下第一县」。息县历史悠久,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从息国建立至今,已历经3000多年。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 据介绍,由于独木舟沉于淮河水底几千年,其含水率达到200%-300%,木纤维素含量只有正常木材的20%-30%,加之发掘出来后失水干裂,舟体开裂,局部脱落,必须进行脱水保护,才能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 由于独木舟出土地层硫化物含量高,里面的可溶性盐遇到高湿天气,就会潮解,木头就会受到侵蚀,环境干燥时会造成湿胀干缩的破坏。所以脱水保护的第一步就是脱盐,亦即为它“洗澡”。“洗澡”用的浸渍液是比纯净水还纯的“蒸馏水”,一次浸泡就要用掉550升(相当于30桶饮水机桶装水),6位工作人员为古船“擦身”,待其PPM值接近纯净水的数值后方可“出浴”,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之后再脱水定型、修复补全、防霉杀菌及封护处理,整个过程约需5年以上时间。 为此,2010年信阳博物馆开馆伊始,就委托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编制独木舟保护方案,2011年经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准备,昨日正式开始实施。 信阳博物馆馆长阮超告诉记者,独木舟保护分四个步骤进行:制作清洗脱水槽、舟体脱水定型、修复及防霉杀菌。目前保护工程的关键性一步——现场保护所需原位脱水槽已由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制作完成,细心的观众可在3-5年内观看到独木舟科技保护的全过程。 其中,要给一艘3500岁的古船洗澡却要六七个人用特定的「浴缸」和「洗澡水」,洗两年才能完成。 在信阳博物馆内,该馆负责人介绍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淮河独木舟脱水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