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汾江河与佛山文化 已阅:1162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古代佛山,河网密布,水路通畅,汾江河发达的航运与佛山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地理上,佛山居广州之上,汾江河是北方水路至广州必经之地。宋代以后,西、北江通广州的主航道改经佛山涌,或经石湾、澜石取道佛山南部支流到广州。通过西江、北江,佛山与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江西等省区相连,下接广州。「镇地扼两江上游,七省物资皆取道佛山,然后运出各省,商务为天下最」,所以「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

明朝中叶之后,佛山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

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鼎盛期,镇区内形成「三圩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史载,清道光年间,佛山商品种类达二百种以上,许多街巷以行业命名,如铸犁街、布巷、花衫街、珠宝巷等;各地商人也纷纷在佛山设立会馆,如山陕、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会馆等,佛山成为当时广东南北贸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当时佛山本地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以冶铁业为例,近年通过文物调查,发现现存佛山明清时代铸造的大铁钟,絶大多数分布于沿西江流域和广西贺江流域两岸的县份,如罗定、封开、郁南、广西的苍梧、贺县、钟山、富村等等。又如制陶业,主航道汾江河及石湾的东平河是通往广州,连接西、北、东三江流域及外省经三江流域运输的交通要道,古代石湾窑的陶瓷产品也通过广州销往世界各地。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样离不开汾江河这条“物流大动脉”。康熙年间,汾江河里「轲舶之停泊者鳞砌蚁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数武,桡楫交击,争腾沸喧,声越四五里」,由此可见汾江河航运的繁忙景象。

随着本地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活跃,佛山民间文化也逐渐繁盛起来。史载,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佛山就有了粤剧本地班的存在,并兴建了当时粤剧行会的组织机构——琼花会馆。据专家考证,琼花会馆位于汾江河的大基尾边,这里也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的必经之道,几百米外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汾水铺。当时,佛山境内水道四通八达,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劳、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处均有横水渡,粤剧艺人从琼花会馆出发,沿着汾江河,划着戏船到各地演出。据传清雍正年间,反清复明的湘昆戏班武生张五逃亡来粤,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戏船上,并以京戏昆腔授诸红船子弟。张五不但文武兼资,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这被看作是粤剧南派武功的起源。

据考证,佛山武术咏春拳的盛行也与红船弟子有关。清中后期,广东粤剧舞台上武戏大行其道,许多艺人为适应戏剧剧情及颠沛流离的戏班生活,纷纷拜师学艺,学练武功。粤剧武生黄华宝等在学得咏春拳后,该拳便在粤剧艺人间悄然传播。后来黄华宝、梁二娣,把拳术传给了梁赞,陆锦传冯少青、霍保全等人,红船弟子将咏春种籽播在了佛山这片沃土上。经历代门人的努力,咏春拳在以佛山为中心的地区广为传播,至近代佛山籍著名拳师叶问及其他支系的弟子移居香港或海外,又使咏春拳传至世界各地,使佛山咏春拳得以发展和繁荣。

位于中山桥附近至南堤永安路口一带的粤海关税馆、正埠码头、接官亭、忠义牌坊。明代这里河面宽阔,「白马扬波」曾为胜景。清代佛山八景之一的「汾流古渡」,指的也是正埠码头一带的繁荣景象。正埠码头是清代佛山主要水上门户,也是汾江河上最大的码头。当时码头岸上有明代建的忠义乡牌坊、清代干隆九年建的接官亭。接官亭原名忠义乡亭、汾江亭,当时汾水正埠是外地登岸进入佛山境的第一站,从干隆九年起,凡到佛山任职的大小文武官员,地方官和士绅都到接官亭迎接,官府发布的文告,也在这里张贴。外地商客到佛山采购货物也多在这里登岸。如今已荡然无存的历史遗迹。


作者:chinesemahan (2013/5/26 20:10:22)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219.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