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在卜辞中,与土地有关的文字非常多,如「田」字,就很常见。「田」字有多种写法,甲骨文中的「田」字,周围都是大「口」字,而「口」字中央,有的是「十」字形,有的是「井」字形,有两横一竖的,有两竖一横的,还不完全规范。此外,还有「畴」字,「疆」字,「囿」字,「圃」字,等等与土地有关的字。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牛是农业文化的重要象征。从1899年起,殷墟已先后发现有文字材料的甲骨15万余片11。除龟甲之外,绝大多数是牛的肩胛骨和牛的距骨与头骨。据估计:这15万余片甲骨,其中可能包括数万头牛的骨片。可想商代的养牛业如果并不发达或者说还次于其它家畜的牧养,殷王室能够如此长期地、大量地用牛祭祀和杀牛享用吗?卜辞中有两条一次祭祀用牛三百的例子:「贞御亩牛三百」。(《前》484)「丁亥卜×贞,昔日乙酉,〖FJF〗諹〖FJJ〗武御〔于〕大丁、大甲、祖乙百鬯,百芍,卯三百×〔牛〕」。 关于粮食作物的记载很多。在卜辞中,粮食作物的总称为「禾」,其中最主要的是「 黍」,也就是现在的「大黄米」(一种小米)。此外还有粟、稷、麦(商代的麦是今天的大麦)、来(这才是小麦)、稻、菽等等。另一说商朝的农作物种类,据文献和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大致有黍、稷(粟)、麦(大、小麦)、菽(豆)、麻、稻等等。 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别的植物名来替代的,可知黍为商人主要的农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纟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酒,以黍酿造。耕种全用人力。 据华北地区出土的实物中:粟是最常见的作物,黍在该地区大多数时期位居第二。 商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粮食作物实物则有粟、黍、麦、麻、稻等,可与文献和甲骨文记录互证。此外,除粮食作物外,见于文献、甲骨文和出土遗物的植物,还有桃、樱桃、郁李、梅、桑等等。麻(大麻)、桑的种植,主要是用于纺织。 在农业生产量方面。即使到了战国时代,据《汉书•食货志》的一段记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曰: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国学者韩铁铮先生根据文献中记载的口粮标准,估计李悝所言亩产为120斤左右。 这个数字应该是较符合当时实际的。 台西商代遗址位于藁城市台西村,距市区10公里,村东北200米处有三个大土台——西台、南台、北台。1965年发掘证明这是一座商代中期遗址和墓葬群。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73年、1974年发掘西台,获得重大成果,除发现房屋遗址、水井、灰坑、墓葬、祭祀坑外,还出土3000余件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包括白陶和釉陶)、石器、骨角器、蚌器、木器、漆器、丝织物、麻织物、植物种仁、卜用甲骨、刻字陶片以及医疗器械等物。这里的商代遗址,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丰富、文物价值之高不仅在该市占重要地位,而且是建国来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里出土的铁器、铁渣、丝织品、脱胶麻织品、砭镰、羊毛、酒曲等文物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同类实物,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的重要地位。出土的青铜器、酿酒作坊、水井、木桶、植物种类实物代表,在国内有很大影响。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当时的地窖,其中的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在篇题为「商代农业究竟以什么农作物为主」文章中称: 商代可能种植的谷物中有粟、黍、稻、麦等,然而这些谷物在商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湖北孝感学院研究植被生态退休教授刘维清教授介绍说,一位台湾学者曾对商代中原地区植被情况做过研究,当时已知的有草本植物70多种,木本植物61种,如枣、核桃、桃都已经在中原地区普遍栽种。他还说,最令人骄傲的是中原地区是世界上木本粮食的发源地。在商代,人们不仅食用稷粟、黍、麦、稻等草本粮食之外,板栗、枣等木本粮食等也已被大量食用。 刘维清教授说,对于商代的植物,在《诗经》中有大量的反映。他拿出一本《诗经》所记载植物的图集。在该书中,记者看到每种植物都有图片、古代名字、现代名字以及在商周时期分布的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