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据「广州日报」报导,水下考古人员在「南海Ⅰ号」上发现的铁锅,很可能是产自佛山。 沉睡海底八百年余年的古沉船「南海Ⅰ号」在2007年重见天日。水下考古人员在前期的水下探摸中,除发现了让人关注的精美的瓷器、贵重的金器等外,还发现了大量叠在一起的铁锅。 2007年4月,水下考古人员在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前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周围清理和探摸工作,也就是在此次探摸中,又出水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大量铁锅。由于沉入海底的时间太长,这些铁锅已经发生了氧化,并和周围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巨大的凝结物。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表示,在对「南海Ⅰ号」的探摸中探明,「南海Ⅰ号」装载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和铁器,均是随船销往国外的大宗商品。 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勇称,「我们在水下探摸的时候发现,这些铁锅均码放在瓷器的上方,很规整。」 崔勇介绍,这些铁锅的产地很有可能产自佛山。佛山的铸造业从古至今一直都很发达,并且佛山曾经有专门研究铁器铸造的球墨铸造研究所。 「南海Ⅰ号」出水铁器的消息也让佛山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朱培建十分惊喜,因为他一直对佛山铸造业历史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虽然佛山自古以铸造业发达闻名,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见过宋朝铁锅的实物,而「南海Ⅰ号」出水的铁器让他有了一丝的希望。 朱培建找到了《佛山市文物志》,在其中古建筑篇章中记载:在佛山城区普君北路曾有一座「冼氏宗祠」。该宗祠始建于宋朝,清道光十年重建。原建筑大部分已拆毁,现仅存后殿一座。旧有大门、前殿、天井等遗迹仍可见。该宗祠左右两侧山墙自底部至顶部全部以片状铸铁泥模叠砌而成,厚40厘米,后墙下截为红色砂岩石块砌成,上截也为铸铁泥模。 「该宗祠是佛山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宗祠之一,也是唯一一处反映宋朝铁器情况的历史建筑物」,朱培建称,这堵墙全部是用铸铁泥模叠起来的,而且也可以证明是制造铁锅留下的泥模。这些大量的泥模有一定的硬度,遇水也不会垮掉,因此很多人用铸铁泥模来建房屋。 朱培建称,这个祠堂的墙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宋朝当时铸造业已经形成一定发展规模。令他可惜的是,这处能反映宋朝佛山铸造业的历史遗迹却在后期的开发中惨遭破坏。「如果「南海Ⅰ号」出水的铁锅最后能确认是佛山制造的,它将为佛山铸造史提供重要的历史实物」。 从「南海Ⅰ号」出水的铁锅来看,大多数属于市民生活所用。「佛山艺人制造铁锅技术好,生产出来的铁锅很薄,因此烧饭很省柴」,当时佛山人利用泥模「干湿」先后之间的收缩性,制作出薄铁锅。由于「一模一锅」,因此佛山人在制作铁锅中产生了大量的泥模,因此佛山有「十八墩」的说法,即十八个大型泥模堆,形成一座座小山。 朱培建称,佛山铸造业在明清时期最为繁盛。虽然有一座宋代祠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佛山铸造业在宋代的发展规模,但由于缺乏宋代铸造业的史料,不敢轻下定论。 他表示,随着佛山生产铁锅所用的泥模越来越多。经考古探测,目前佛山老城区地下70%都有泥模遗址,在祖庙的下面全是铁锅泥模遗址,在祖庙的旁边还有一处反映佛山铸造业的「泥模岗」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