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姓与老姓关系密切,彼此同出于上古颛顼的儿子老童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
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先秦时,童姓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或说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区。
秦汉时期,童姓已经南下安徽、河南,西进山西。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唐宋时期,童姓进入四川,东南挺进浙闽。
元明时期,童姓分布于南方各地。
清同治年间进入台湾。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着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目前,童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云南、湖南,这三省大约占全国童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湖北、福建、四川、江西,这六省的童姓又集中了童姓人口的37%。浙江为童姓第一大省,占童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东起浙闽,连赣皖,串两湖,接云川的童姓分布带。
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有说当代童姓的人口约有83万余人,为全国第158位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7%。在台湾排第9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