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新会「尚书坊」的历史变迁 已阅:1497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新会「尚书坊」现名尚志街,全长只有200多米,但却蕴含了新会英才辈出的五百年历史,是会城很有名气的街道之一。

据《江门日报》引述在尚书坊出世今年80多岁的谭伯称,何尚书家族的规模有多大,他也搞不清楚,但何尚书的家族仅仅在尚书坊就有大大小小的7间祠堂,祠堂数量之多,之密,确实可说全县绝无仅有,其中最大的叫做「文懿家庙」,旧址在实验小学内。在会城知政中路东方红中学内,还有一间尚书府,俗称太保府,始建于明末清初,全部以精致的通花雕刻装饰。可惜现在都全部拆除了。谭伯是居住在尚书坊时间最长、年纪最老的一位老人。

祖祠对面原有一片塘,旧名叫石山塘,据说那更是聚水聚财的风水宝地。以前何姓人就有一句俗谚:「宁卖尚书坊,不卖石山塘。」说的就是这件事。就是那片不卖的「石山塘」,早被填成平地,盖了楼房。

现在,尚书坊的小区环境完全变了样,大大小小的祠堂没有了,祠堂上挂着的那些显耀着过去荣耀的牌匾全都消失了,门口所挂的红灯笼也不见了。

据新会景堂图书馆老馆长李中壮回忆说,尚书坊近东边的门口,有个门楼,上面经常挂着两个大红灯笼,上面写着「何府」二字,很有威势。在新会流传有俗谚:尚书坊灯笼——何府(谐音「何苦」)。何、刘、许、莫,没人敢「错」;「错亲」给「何柴」「落」。

新会会城第一间戏院建在尚书坊。据谭伯介绍,八、九十年前,会城不但没有一间正式的戏院,甚至连一个固定的演出场地也没有。那时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影和收音机,普通市民平时的娱乐就是拉二胡、唱粤剧、打纸牌,想看场粤剧很不容易,只有遇上「神诞」,才有机会看戏。神诞戏大多是临时到广州请来演出的,没有戏台,用竹、木等材料搭成戏棚,演完就拆掉。虽然会城东门祖庙附近有一座石戏台,但既无上盖,亦无座位,非常简陋。于是,一些有眼光的商人瞅准这个商机。有位姓余的商人看中尚书坊的一块空地,这地原是何姓的废园(现中心街道办后面),面积大,交通方便,很适合建戏院。消息传出后,仁寿路的商户大为紧张,认为该地接近民居、商户,若发生意外或火警,就会影响仁寿路商户和民居的安全。他们开会集议,呈到县里要求制止。建筑商一面向街坊解释,一面向驻军团部呈请保护,还在工地贴上布告,继续施工。约在1925年,会城第一间戏院——普庆戏院终于建成。上世纪40年代,当地歹徒将该戏院拆毁。。

现时从尚志街可以见到新会文化馆旧馆正门,再进入10多米,能听到从新会实验小学和粮食幼儿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此小巷停满了小车,而新会财政局和法院旧址在新会实验小学侧。快走到小巷出口时,才发现一间能体现历史的旧大屋。梁姨在这间旧大屋住了60多年,她的母亲生前也是住在这间旧大屋里。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尚书坊和以前的尚书坊,完全是两个样了,整条小巷,只有她居住的这间大屋是100多年前建的,是尚书坊最古老的建筑物了。古老大屋的花雕依然可见。其他的都是近30年间建的高楼。目前只有极少数何氏后人在尚书坊居住。


作者:chinesemahan (2014/5/22 21:24:0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36.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