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南雄珠玑巷被视为是汉武帝(公元前156年-87年)统一岭南时的岭南首府所在地,是西江文化发祥地,珠江流域主要方言之一粤语在此发源。 珠玑巷与广东各姓氏有密切之关系,被称有多达159个姓氏是与珠玑巷有关的。 在唐、宋、元朝期间,珠玑巷143个姓氏的居民多次大规模南迁珠江三角洲,都与躲避战争、动乱以及自然灾害有关。 据《南雄县志》载,南宋时期,有一位被宋帝打入冷宫的皇妃逃出宫外后改名换姓,嫁到南雄珠玑巷一户人家。朝臣知道此事,不敢告知宋帝,虚说南雄贼多,要派兵去镇压,其实是派人到珠玑巷追究皇妃事。当时在珠玑巷内聚居的有三十三姓,九十多户,为免株连而集体南迁 传说南宋末年,珠玑巷附近58村的大约70多个姓氏。 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当推发生在南宋末年,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而引发的一次悲壮南迁。在珠玑巷学廪贡生罗贵的带领下,包括珠玑巷在内的牛田坊58村97户村民几乎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们扎竹排沿浈水一路南下,到清远直至三水等处上岸,继而通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2004年11月,由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策划、中央电视台导演兼制片人陈建军监制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千年珠玑》,取景南雄境内的凌水,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壮场景。 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 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其中南海23姓38族,计有:陈氏:河清、九江、鹤园;黄氏:平地,夏氏:麦村、冲霞北乡海口;冼氏:大朗、罗格,大桐、简村;欧氏:金瓯松塘;钟氏:大沥龙腹;杜氏:西樵大果;麦氏:西隆堡大效乡;傅氏:西樵大桐堡;康氏:银塘;李氏:绿潭、石江;张氏:大涡;邵氏:邵边,孔氏:罗格;梁氏:澜石、海舟、石□(石+肯),姚氏:□(虫+雷)冈;朱氏:九江;关氏:九江;庞氏:弼塘;简氏:盐步、湖涌、黎涌、云路、白沙、横江;陆氏:上淇、恒顺;黎氏:黎边;程氏:大同。 今天,生活在珠玑巷的人只有19个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钟、李、黄、陈、刘、周、戴、雷、熊等等,而雷姓更是已于1988年被识别为畲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员。 在珠玑古街,可以见到许多摆卖姓氏源流书本的摊铺。据摊主介绍,珠玑古巷曾有100多个姓氏。 现时,据说共有153种姓氏的珠玑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更有记载,这153个姓氏族人持续南迁,遍及珠江三角洲29个县市,688个镇村;南迁诸族繁衍的子孙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人数达4亿之众! 有研究指出,广东南雄珠玑曾先后居住过159个姓氏的居民。 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所著的《中国姓氏统计》发现,在将近3亿人群的调查中,找到约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达24000多个。也就是说,中国已有2万个姓氏消亡了。 袁义达发现,中国人的姓氏存在两种状态: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 华夏姓氏研究会会长赵启孺介绍,在全国目前使用的约4100个姓氏里,除去双姓、三姓,绝大多数是单字的姓。 现时,人们走进珠玑巷,在短短的1500米的古巷两边,最常见的就是祖谱和祠堂,约有20多个姓氏的祠堂。 苏氏大宗祠是珠玑巷首家重建的宗祠。1995年11月28日苏氏宗祠也于当天独家举办开光庆典,许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及数千参会人员也前来苏氏宗祠参观祝贺。 李氏大宗祠2006年11月竣工,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仿古代岭南建筑风格,由前厅、群贤厅、祭祖厅(祖堂)、功德厅、功德园、聚龙湖、聚龙桥等7个部分组成,祠宇高大雄伟。 2008年,广东南雄珠玑巷吴氏大宗祠(纪念馆)举行落成庆典,澳门吴氏宗亲出席。吴氏纪念馆的建设,澳门宗亲捐资超过140万元人民币。 此外,「陈氏」、「何氏」、「黎氏」等多家姓氏的新宗祠。 丘氏也打算新建珠玑巷丘〈邱〉氏纪念馆和重立丘必明公「忠节坊」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仿古建筑工程。 据统计,过去12年间累计引进投资近2亿元,已建成姓氏纪念馆23家,目前还启动了「祖居纪念区」第二期建设工程。 目前申请报批在珠玑巷建姓氏纪念馆的有50多个姓氏,现已建好纪念馆的有20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