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南海县的姓氏来源情况,史志资料记述甚少,多见于一些族谱所载。按现存族谱所载,绝大多数都说来源于中原。 南海县居民的祖辈大多数则说来自南雄珠玑巷,其过程一般是因避中原战乱,越南岭经梅关入粤在南雄珠玑巷一带居留,以后再沿浈江,北江到南海来的。 相传在宋咸淳年间,有胡妃逃至珠玑巷,乡人怕祸及,便相邀结排筏,带家眷顺着江流而下,到了九江大洋湾,排筏被水漂坏了。众乡亲只好登岸,散居各地。此地因而得名。 据《九江儒林乡志》称,九江的先人们是于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从南雄乘竹排木筏,沿浈江、北江、西江顺流而下,至九江沙口处排破登陆而定居下来的(排破登陆处今称破排角)。 据黎春曦《九江乡志》记载:「破排角在大洋湾,广州各家族谱称,始祖多从南雄珠玑巷来。」 破排角在今之九江镇原沙口儒林二中校门不远处,距离西江岸边有百数十米。沙口沿岸现在建起了不少民居和工厂,成了九江镇的一个工业区。八百多年前,公路的这边还是一片河滩。当地是宋代遗址,位于九江下东群星自然村。 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开发九江的先民主要来自中原,他们经过南岭梅关入粤后,一批批分乘竹排木筏沿浈江、北江、西江顺流而下,至九江镇沙口一带破排登岸,结庐开村。当年破排登岸之处被称为「破排角」,1997年春。九江镇人民政府在破排角遗址竖立了一块石碑,镌刻了碑记。破排角遗址是宋代末年关氏兄弟携父母骨殖从南雄珠矶巷南迁时,乘竹筏南行至九江,筏破登岸,破排角因此得名。九江破排角,成了南雄珠玑巷人南迁的见证。 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在宋朝时候才渐有田庐,风气未昌。到了元代,仍是荆榛遍地。明代江山270年问,这里人丁不断繁衍生息,才蔚然成为桑树成林、鱼塘错落的经济作物区。 有一对关氏兄弟,就是在这里上岸的。 据史料记载,这对关氏兄弟是从山西解州迁居珠玑巷的。当年,兄弟俩背负着父母的骨殖,跟随罗贵南迁。也许是天意,途经这里时,他们的竹排竟散破了。于是他们登岸将父母骨殖埋葬,并开始在此定居繁衍。 考查九江朱氏、关氏家谱,都记述了他们的先祖自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的经过。 九江故老相传,则简括为:「除了丁共宋,都是南雄种」。 九江镇开发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使该镇成为珠江三角洲沃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据建国前黄慈博辑、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资料,南宋年间南迁至南海县内的有银塘康族、绿潭李族、大涡张族、邵边梁族、海舟梁族、?岗姚族、九江朱族、九江关族、弼塘(今属佛山)庞族、盐步简族、上淇陆族、恒顺陆族、湖涌简族、黎边黎族、大同程族、黎涌简族、云路简族、河清陈族、白沙简族、平地黄族、石?梁族、横江简族、罗格洗(冼)族、九江陈族、大朗冼族、罗格孔族、大桐冼族、简村冼族、鹤园(今属佛山)陈族、冲霞北乡海口麦族、金瓯松塘区族等18姓(34族)。 但据1988年姓氏调查,则共有88姓。 与九江隔江相对的南海西樵,是珠玑巷先民最早南迁定居的地点之一;也是最早出现桑基鱼塘的地方之一。 西樵山下的简村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村中先后居住过简姓、陈姓、冼姓等族群。19世纪,简村的很多人出洋经商。陈姓家族中一个名叫陈启沅的青年,也随着兄长们前往泰国和越南,主要经营丝绸,兼办茶叶。 陈启沅发现,家乡的七里丝在这里的销路并不畅,原因是它不如洋丝的质量好。经过研究,陈启沅发现问题并不是出在蚕茧上,而是出在缫丝的机器与方法上。之后,他用了数年时间,潜心研究法国缫丝技术,立志要研造出新式机器。 1872年,陈启沅变卖了家产,在南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资本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 自此,南海多家机器缫丝厂相继建成投产。当时工厂中使用的是陈启沅设计研制的缫丝机,这也是中国第一代机器缫丝设备。 老姓祖先从那里登岸,并不重要,重要是定居在南海西樵山下,部份族人从此繁衍生息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