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佛山有老姓族人约2000人 已阅:1010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据《广州日报》刊《老子后裔岭南开枝 曾为佛山开埠大姓》一文称:老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辽宁清原,广东佛山、新会、高要、乳源、怀集、郁南、罗定,广西平乐,香港、澳门等地。汉族、满族、傈僳族等都有此姓。

据统计,仅佛山现有老姓约2000人左右。

就历史名人而言,春秋宋有老佐;宋代有老麻,关中人,画家;明代有老兆详,嘉靖举人。1964年上映的香港喜剧电影《行运老爷车》中,也曾塑造了一个名为「老国钊」的主角形象,可见这个姓在广东一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就老姓在广东的情况,记者请教了曾在广州出版社任职的族人老嘉琪主任。她给记者发来一些最近在南雄珠玑巷找到的文字资料,当中这样写道:「老姓是中原古老姓氏,属雁门郡,以南海、佛山、顺德居住为多,广州也有。老姓最集中的,要数南海沙头镇「细(世)老村」(附近原本还有「大老村」),全村数十户原居民基本姓老。顺德北海乡老姓和上直乡老姓与他们有同宗之源。传说佛山开埠的四大姓为隹、田、布、老,只是老姓日渐衰微罢了。」

老嘉琪说,他们老家是在南海西樵镇儒溪村。据说几百年前三兄弟从世老村迁移到儒溪村繁衍至今。儒溪村还有外姓,老姓占一半。世老村的老家祠堂保留完善,离儒溪村不远。

沙头镇南宋形成集市,称沙头圩,地处珠三角腹地,是典型的水乡小镇,地理环境优越,北江支流流经该镇,冲积而形成沙质河滩地,故名。当地的开拓者相传是北宋时逃避战祸而迁居南雄的中原人。老姓族人认为,老氏的前人也是在宋代从开封辗转经南雄珠玑巷来到沙头。南宋末年,老姓人先移至今大朗村围垦、定居。传至六世后再迁现址。当时村中已有刘、黎两姓人聚居,只因老氏人众,才取名世老村。老姓从珠玑巷迁移的起因,据说也与传说中著名的「胡妃案」有关。相传,南宋末度宗朝,胡妃的父兄主张抗金,遭到了奸相贾似道的陷害,父兄被害,胡妃被迫出走。逃至钱塘江时见草木凋零,万念俱灰。胡妃跳江自杀,遇广东南雄珠玑巷商人黄贮万,救起胡妃后黄贮万带回老家藏匿,后因事发官兵追捕至此。于是珠玑巷附近58村的大约70多个姓氏,在这场胡妃事件中,南迁至珠江三角洲。老氏即其一。不过现在在珠玑巷,也找不到老姓的祠堂了。

据老氏族人的说法,从宋朝直到明末清初,老姓人家有不少人纷纷从沙头镇世老村和大老村搬迁出来,到当时的佛山镇做生意。老姓后来发展成为佛山的一大姓氏。但在抗战爆发后,原来的老姓族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到港澳地区谋生,而且都留在当地没回佛山了,所以如今老姓人家在佛山工作的为数不多了。

据老慧日的说法,老氏族人于1273年由始祖老在(号古村公)迁居至沙头镇世老村、大老村开村,至今共743年历史。后人在明朝正统七年(即公元1442年)二月十九日移至西樵黄菊上坑,之后又搬迁到现在西樵儒溪村霍岗山一带开村定居。

如今的世老村被一条宽1.2米,高1.5米,由巨大条石砌成的堤坝围绕。这条防洪堤坝是1864年由村中老人老贤芳倡议士绅捐款修筑的,也是著名的桑园围的子围。以前世老村因为地势低,每到夏季,河水往往漫入村中。堤坝修成后,村中告别洪涝,村民也多了纳凉休息的好去处。历史上的世老村是南顺水陆交通要道,货运繁忙,路人密集,至今在村中还能找到「南顺通津」的石匾遗物。

近代广东出了一位很有成就,但少为人知的老姓人物——老粹溪。他是清末民初珠三角一带著名的壁画家。按照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利平的研究,他与另外两位著名的壁画家杨瑞石、黎蒲生同为番禺沙湾人。

黄利平指出,珠三角广大地区在清代民国期间异军突起的众多民间壁画,足以说明这批民间美术家在当时的基层社会里是一个多么有影响的群体,也证明了这个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民间社会的文化风尚和美术水准。当中,杨瑞石、黎蒲生和老粹溪三人可为代表。

佛山胥江祖庙中的画作,是老粹溪现存的代表作。学者们评价:「其人物画擅长用橛头钉描(注: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线条粗而有力)。人物开脸与清代国画大师任伯年画法有神似之处。其隶书入流,中规中矩,得凝重稳健之态。」

黄利平指出,由于这些职业壁画家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除去在壁画上自己的签名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他们的文字资料。因此只有从壁画作品入手,查看他们模糊的身影,「从三人现存的作品中可以推测出,杨的年龄最大,其次是黎,再其次是老氏。现在可以看到杨氏最早的壁画是同治六年,最晚是宣统三年;而黎氏的画最早是光绪,最晚是民国初年;老氏的画最早是光绪末年,最晚有1935年的作品。」他们多是从前代或同时期的文人画承袭题材和画技,能够看到许多当时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伏生传经、竹林七贤、梅兰竹菊、锦灰堆等等——保持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一个时代的文化质量,无疑是由雅、俗两翼文化(也即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状态而综合呈现的。因此,在清代民国岭南绘画史上,这批壁画家应有一席之地」。


作者:lolo (2016/8/5 16:06:5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226.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