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杨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杨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 第 6 楼

第六节 注 释
【1】陕西渭南、岭西。渭南:在渭水河边。古时置县,现改为渭南市,辖华县、华阴、韩城、大荔、白水等县市。建市前为渭南地区。据考公元前514年前后晋灭羊舌氏,伯子有子逃往华山,逐居华阴,史称此支为杨氏之正宗。岭西:古时,一个小地名,现查渭南市电子地图没发现此地名。
【2】滔河。据《郧县志》(康熙版本)记载明成化前“滔河仅五里”属郧乡县(现在的郧县)一个乡甲建制。古时,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仅五里”,即指当时户数125户。据考证即现在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处的杨庄(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一个村)和杨营、李家沟村以及盘道一带。清朝乾隆时盘道规范称为“大清国湖广郧阳府郧县城东豊宜乡滔河里盘道保”。
【3】“宋住山、明住洼、清朝迁到山脚下”。古人的居住规律,与当时的战乱、人口、土地和水资源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考梅铺杨氏迁徙,也基本是与此相符合的。
【4】“白虎山”。梅铺的一个山名,现在盘道营组的后山,先前居住此地的祖先“本、洪、剑”在此地繁衍数代多数无子传后,把原因归咎于“白虎”吃“羊”(杨),后代逐迁出此地。梅铺杨姓家不挂“虎画”也许与此有关系。
【5】乏祠。古时对没生儿子的雅称。
【6】“道场坪”。现解板沟后山上皂角树亚处一块地的名字,解板沟杨氏始迁祖先杨克勤迁入地。
【7】道台。明为布政司的佐官,分理各道钱谷、民政,称为守道;清乾隆后道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称道台。“盘道”。现在盘道营村。古时称“盘道保” 即现辖郭沟村、解板沟村、盘道营村三村,(此次县乡机构改革三村合一称盘道村,恢复了古建制)。因“李通盘”、“杨道台”二位官员而得名。解放后曾是盘道公社的名字。包括李家窝儿以上至老均县(今丹江口市)边缘的居民。古时李家窝儿以上称“葛九保”。
【8】盘道营。白虎山脚下原杨氏居住地。现吴姓居住地。
【9】休书。古时男方抛妻的文书,是男权主义的表现,完全不尊重妇女权力的一种离婚方式,古婚姻虽不受法律保护,但要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
【10】槐树沟。现属盘道村的一个组,李姓集居地。
【11】龙台村。现属盘道村的一个组,吴姓集居地。缘于此地地形山貌似龙头,古时称“龙头”。
【12】过路牌。解放初期盘道泰山庙至小李家沟之间的十多块2米多高的石碑,记载着杨道台,李通盘的事迹。毁于土改时期。
【13】吴彦训。解放后被划为大地主,土改时被共产党镇压(枪决)。
【14】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士。专指八年抗战时期,被国民党征去抗日的士兵。
【15】杨清。婚娶不详,但应是张沟杨氏之先祖。
【16】三门同徙居盘道。即:本、洪、剑三子同迁徙盘道。
【17】绝。原碑文用语,即乏祠无传人。
【18】庠生。古时乡学的老师。
【19】※。第19页中假推之三个先祖名字,并且没成家,故无祠。
【20】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正考取,或由皇帝特许。乾隆以前,并加以严格的考课。监生有举监、贡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各目,后则仅存虚名,不被重视。至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的。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目而欲入仕的,都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21】国学。旧时称研究我国古代的学问,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的。明清两代“国学”指太学(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和国子监(最高教育管理机关或最高学校),在这些机关、学校、读书或做官的人称国学。
【22】不知谁是谁之子,但他们之间绝对是两组父子关系。
【23】第20页中※是本次修谱时假推的两位先祖名字。
【24】圣德父亲不知是谁,不敢妄推。
【25】至2003年10月解板沟杨氏生至19辈(长子已19岁);西寺杨氏已生至18辈;西湾杨氏已生至20辈(长子2岁);李家窝儿杨氏已生至18辈;燕家大山杨家已生至18辈;杨营杨家已生至18辈。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23:26)   回复此贴
  回复: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 第 7 楼

第七节 说明和支谱修纂原则 
一、说 明
1、梅铺杨氏世系图
(1)列示1—13世。解板沟支12世最全;西寺支仅有碑碣为考,当时(成)(秉)(吉)(昌)四辈未出齐,故无法列全;西湾支列止11世,12—13世无资料可考;杨营支第13世人员太多,且有明细谱续,故没详列;李家窝儿杨窝儿为“杨小女、杨大堂、杨跟堂的后代”。
总谱世系旨在为各村杨氏续支谱提供线索,以期承上启下。
(2)13世生育年代约为十九至二十世纪之间。
(3)对于漏、误、资料不全没列续者,各村在续分支世系时可以变更,但应通知杨秀福以修改总卷世系表。
2、本总卷所有排列顺序,均是按上辈出生顺序(如长、次、三……五)为原则记述的。因此堂兄弟间有岁数小的在前,岁数大的在后的现象。
3、总卷。当代名人点到即止。且范围限为解放以来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留学人员,各支系可在支谱中扩大范围和详述。
二、支谱修纂原则
1、姓名。不论男女均应以大名为准,大名无考用小名,小名无考用排行或绰号,以上都无考的以辈字打“()”代替。
2、范围。凡出生幼童均应记述。续谱之时已亡故人员,且已达6岁以上者(含入学适龄儿童)均应记述并注亡故时间,这样有利于研究出生规律。
3、性别。不分男女,以出生顺序排列只在女性名字后注“(女)”、媳妇前冠“妻”即可。
4、地属。妻来何地,女嫁何村,婿何名号,生几男几女(不列具体名字,只列生几男几女);迁何地、葬何地(生、故年),均应列明。
5、血亲。同时遵从自然血亲和法律血亲两个原则。生育、抱养、继祠子女,招婿均应在世系表中排列。
6、手艺技术。如木工、竹篾工、石匠、裁缝、油匠、电焊、电工、机匠(织家机布师傅)、泥瓦工、砌工、铁匠、小炉匠、机械手、土中西医、媒婆等,应区分师傅(手艺精湛、能带徒)和一般两种。
7、职业。分务农、村干部(职务名称);非农业户口的工作人员分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行政单位干部,有职务的以职务名称为准,没职务的以“某单位干部”或某职称、或“某单位职工”列示。只列本人最高职务或最好职业;连续两年以上在同一单位打工的统计为“合同工”,经常流动的以“打工”统计;农民、城镇居民,以独立经商或从事工业加工为业的以“经商”统计列示;军退、转人员直接列“军、退、转”。
8、学历。分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详列。初中以下可不列。
9、传承方法。提倡移风易俗,以印刷传世为佳。谱的印数不宜太多,古时只三五本即可,现在以愿意收藏的文化人需要数为准。总之一个村一、二十本即可,多了显得庸俗也无必要。
10、平等原则。不分职位高低、贫富贵贱、干部农民只是分工不同,应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尤其不能将现代干部单列炫耀,避免把家谱变成夸官簿,引起族人反感,降低修谱的质量。
11、崇尚激励原则。只记述积极的、正面的事物,负面消极的事物应予以回避,即可激励后人积极向上,又不至于造成不必要地负面影响。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23:51)   回复此贴
  回复: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 第 8 楼

第三章 杨克勤与解板沟
杨克勤,梅铺杨氏始迁祖先杨德的第10世孙。杨德生杨贵,贵到蔡沟蔡家做上门女婿,贵生杨善,善生本、洪、剑、景四子,明朝期间本、洪、剑三门同徙居盘道营居住,四门杨景迁居西寺老屋营(后称大坪营)。杨洪生云、振、用、琪四子,琪生杨库,库生杨价振,价振生永迁、永过二子,永迁生克服、克志、克勤、克俭四子,因本、洪、剑三门同徙居盘道营后,繁衍到第8代仅有杨永迁、杨永过和杨道台三人,且杨永过还没有成家,后恐“白虎山”再“吞吃羊子”克勤兄弟四人同“道场坪”,吴常安“交换场地”,因吴不愿意,杨克勤以在盘道营的全部良田(数亩)无条件交换,才予成交。
杨克勤自盘道营迁入“道场坪”后,兄弟四人靠在沟下伐木解木板为生,因山上没水,遂由“道场坪”搬到山下居住,此后称此地叫“解板沟”,顾名思义,“伐木解板之沟”。解板沟由来已300年历史,杨氏家族在此已繁至19代,(宗)字辈。
因家贫穷,克服、克志、克俭兄弟三人,都没成家。后事均由侄、孙们料理,死后,一人葬上河沟“胡家”,二人葬小燕沟坟茔洼。杨克勤娶梅铺高沟方氏为妻,生杨珍、杨有、杨纯、杨魁四子,四子均有后世传人,现称“老四门”。繁至第15世,即杨克勤第6世,“全”字辈共有73人,其中孙男41人,孙女32人。“全”辈以下为“庆、守、祖、宗”四辈,这之中“庆”辈129人,其中男孩62人,女孩67人;“守”辈184人,其中男孩93人,女孩91人;“祖”辈106人,其中男孩50人,女孩56人;“宗”辈21人,其中男孩7人,女孩14人。大门(宗)辈:长女(杨祖贵之女)杨娟,初三在读;长子(杨瑞敏之子)杨智,已19岁,十堰市区高三在读生。“祖”字辈,正是生育高峰,杨氏家族后代必定人丁兴旺,继往开来。
杨克勤先祖,勤劳善良、精通手艺、善待兄弟的美德,成就了解板沟,“手艺之村”、“曲艺之家”和“孝敬之乡”之美誉。影响激励着杨氏儿女奋发向上,创下了在外工作人员、和手艺人员最多、门类最全三个之最,是梅铺镇名副其实的“工作队村”和“小上海”。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解板沟也步入了“小康之村”之村,截止公元2003年10月,在本村居住的59户村民中有:彩电、VCD各23台,卫星接受器33口,固定电话9门,手机45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空前改善和提高。
杨克勤开发了解板沟,养育了杨氏儿女;儿女们艰苦创业,发展了解板沟;后代们必会继往开来,与世俱进,壮大解板沟。

第四章 杨氏解板沟世系


第五章 解板沟杨氏民俗与传统
第一节 民 俗
一 善待人
自杨克勤迁入并开发了解板沟至今的数百年历史之中,杨氏在本村一直占主导地位和压到优势,但从不以强凌弱、欺压排外,与他姓和睦共处,亲如本家。数百年之中相继有13个他姓迁居解板沟,繁衍生息,分析其原因,无一不与杨氏有亲缘关系。由于杨氏富有“善良、包溶、同情”的品格和传统,才使他们代代稳定和繁荣,特别是解放以后,政治经济待遇显得非常平等,郭、史、赵、吴、王等姓氏曾历任过该村书记、村(队)长等职,就是例证。“没杨没有村、没姻没有亲、众姓一家人,共建解板村”一句话对我杨氏与人为善,作了高度概括,同时,也是我村各姓之间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真实写照。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24:18)   回复此贴
  回复: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 第 9 楼

二 亲情浓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送闺女,自古至今杨氏出嫁闺女,送亲当事人都是尽义务的,本家连酒水、饭菜一概不管,婆家迎亲锣鼓一响,杨氏送客按辈分对等原则,由各自家里出发,跟队相送,中午在闺女婆家吃罢酒席,晚上回村,各自回家。闺女第二天回门时,送亲当事人如不给本家送礼,照例不管饭,这是祖上规矩,谁都甘心情愿地照办,历来如此。据笔者所知,该规矩梅铺仅此一家,就连在本村居住数百年的他姓,送闺女照例要管送亲之人三餐饭,即闺女出嫁的头天晚上、当天早上和当天晚上,酒饭相待,颇是麻烦,相比之下杨氏的送亲规矩显得高雅省事,独树一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杨氏宗族的亲和与进步。
    第二,送终、本村杨氏的丧事办得开明简单,更有特色,主要体现在送丧抬杠和下葬的程序上,参加送葬的杨氏诸人都是尽义务的,孝子(多为死者的长子、长女等)提前逐人跪拜,只须敬烟1支(过去为一"袋"烟),告知送葬时间即可,出殡锣鼓一响,人们即纷至沓来,群策群力,将棺木抬到茔地,深埋并垄堆后,空手而归,各自回家吃饭,就是这么简单,让你不可思议,没办法这也是祖上规矩,照着办就是了,"家家都有老和小、代代都有喜丧事,"算起来谁也不吃亏。可他姓就是学不会这个规矩,一遇丧事没完没了,早上请吃、中午吃请、有的晚上还要请吃,浪费、劳心、又迂腐。
    第三、请客。本村杨氏中,凡有外出参军、工作和上学孩子,本家内家家轮流接去吃饭,送吃送喝;回乡探亲,像工作队一样,一天三吨排队管饭,酒肉相待;逢年过节,还接本族长者吃饭,如我儿时曾记得那家有事都接张风云瞎二老太和史冬菊二老太座上席,杨全海大爷曾多次背着她们去他家吃饭。正是他们给后人做了表率,使之相互效仿,形成习俗;在外工作的本村杨氏人,每逢年关也要相互走动,互致问候,争着请吃年饭,一家有事,大家齐上,相互关照,如此等等无不体现我杨氏血浓于水,亲情交融的优秀传统。
三 常相聚
据82岁的杨庆先老人讲,自记事起杨氏家族就有整夜相聚拉家常、讲故事、听唱戏、说农桑的习惯,代代如此,一遇节日更是通宵达旦,尤其有哪家孩子外出参军、参加工作,或遇有回来探亲者,各家大小便是纷至沓来,问长问短,共叙亲情。从相聚中取乐,在相聚中长见识,杨氏祖辈虽读书人甚少,但知古通今、晓天文、懂地理的文化人比比皆是,这与爱串门、常相聚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在杨氏习俗影响下,本村他姓也形成了同样的爱串门、常相聚的习惯。然而邻村就大不一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干农桑,互不往来,以至杨氏与之交往起来很不习惯。
四 重礼束
杨氏在本村已发展了10代,代代尊敬长辈,遵从礼束。杨氏之间均按辈称呼,不呼其名,因家族太大,习惯在称呼前加名字、姓氏、绰号等,以示区别,如"小人儿爷"、成秀哥、老余嫂子、"狗增"小爹、"肉桂娃"四爹、"肉女子"姑奶等等。哥嫂、弟媳之间的称呼也非常规范,弟媳称大伯叫哥很普遍、叫小叔则直呼其名,媳妇与公婆之间的称呼也非常规范,叫大叫小毫不含糊。长此以往,代代相传,更有力地推动了杨氏礼束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杨氏家族的内涵。称呼的巩固加深了杨氏的亲情,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每每想起解板沟,家的感觉就油燃而生。
五 崇招婿
招婿,即没有生男孩子的夫妇,选女儿留家招一上门女婿,成就女儿婚事,共同在家侍奉二老,继承家业的一种婚娶方式。这一婚俗在杨氏历史中一直受到推崇,本家族对上门女婿非常尊重,视同己出,地位与儿子平等,这充分体现了杨氏家族的亲和,和杨氏文化的进步。当今社会人口生育政策,城市准生一胎,农村只许生二胎,出现无男孩子的家庭的概率会更高,这种婚娶方式将有个别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推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招婿的婚娶方式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家庭形式,那么杨氏崇尚招婿的风尚显得非常适宜。在此次修谱中我辈特此将招婿列为杨氏成员排序,以体现我等继往开来,支持计划生育国策,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博大胸怀。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24:41)   回复此贴
  回复: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 第 10 楼

第二节 能手与巧匠
杨氏手艺,代代相传,加上杨氏媳妇和他姓的带入,基本上形成了人人会手艺,家家有技术的格局。手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不断满足村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通过手艺人的外出务工,扩大了本村的影响,推进了与他村的物质文化交流,本村杨氏手艺文化才得以扬名,曾被他村称之为“小上海”。据统计,本村手艺达20多种,尽管有些手艺已被现代的工业手段所替代,但它的历史作用仍不可低估,记述下来,有助于后人,研究历史,学习先祖。
1、木匠(木工师傅):杨克勤,是解板沟杨氏的始迁祖先,靠采伐树木,解木板交换为生,后来发展为精通建房的木工师傅。杨怀礼,人称三木匠,精通建房、做棺材,会石匠、铁匠和油匠,后来发明了“木轧”油坊全套设备(将油料包成园饼后,作为木杠的支点,用绳索绞和杠杆压,联动向木杠发力的一种轧油设备,相对于民间普遍“锤轧”,即,打油油坊来说既省力,又省功,而且出油率完全一样。据笔者考证,解板沟杨氏的“木轧”油坊,属于中国民间之独创),自1848年一直使用到1999年3月,跨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朝代,历时152年,出油品约100多万斤,仅在1975年大修过一次,其成熟的技术可见一般。杨全朝,是“全”字辈,以后的木工带头人,擅长建房、做棺材,曾授吴守伸为徒,吴,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杨庆泽、杨庆兆、擅长柜、箱等细木活,且工艺精湛,二人曾联合仿制出了“瓦筒”(泥水匠做瓦坯用的木模具),非常好用。杨海宏,为现今新潮的木工师傅,以精装高档房屋和家具以及店面为职业,并带有徒弟。
2、篾匠(竹编工):夏青山,人称夏太师,1937年自油坪观迁入本村,是本村篾匠的鼻祖,此人精通竹簸箩、竹席、竹筛、竹篮(大篮、中篮、三号篮、花篮)篾匠各种活计,竹背篓、竹箩头、竹饭筐等各种竹器活计。遗憾的是解板沟村,只有杨全清、夏云仙(夏青山之长子)、杨全堂三位仅学会了背篓、箩筐、大篮、中篮、花篮饭筐等粗活之类的手艺,其它细活在本村失传,只有王片村王长富学精了夏青山的全套活计。在杨全清、杨全堂、夏云仙三位师兄弟的带动下,本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竹篮”之乡(竹篮属于农活中最大的竹制消费品,本村三成以上的家庭,都靠编制竹篮换取油盐及生产资料,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竹篮”之乡)。
3、机匠(编织土布的全能师傅):机匠是个系统手艺活,需完成轧花、弹花、搓花捻、纺线、拐线、浆线、倒筒、拉线、穿篦、上机、做综、喂线、下布等十几道工序才能织出布来,这当中需要多人参与其中,才能完成。这里的机匠,是指精于计算和操作“倒筒”以后的所有程序的全能师傅,主要有:杨怀仁(大机匠)、杨怀义(二机匠)、杨庆林、杨庆富、杨守逊、杨荣华(女)、李章英(女)等七人。李章英一生织的布最多,在长期的实践中,她在“拐线”与“浆线”两道程序之间加了个染线环节,经精心计算经线数量,将各种色线,进行搭配、安装,喂线时用几个线梭,分别安上各色纬线,按照设计要求,喂入纬线,织出彩格花布,用它做被面和女孩衣服非常好看。此工艺属本村独创,其它地方有否,笔者没做考证,但在物资短缺的1982年以前,这种彩条土布,的确羡慕了不少人。随着国家纺织工业的发展,土布已退出市场,这门手艺随之失传。
4、石匠:杨庆录,精制石磨、石碾、石磙、石槽、石擂臼等农业生产工具,其长子杨守华完全学精了他的手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子们包揽了梅铺区、十堰区以及与之相邻的淅川县、均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地的石器活。正是他们在外地干活中学会了河南曲剧,学会了说评书、讲故事,才将河南曲剧带到了解板沟村,创办了曲剧团,丰富了本村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也为所到之处,培养了不少石匠,为他们的生活带去了方便。因此,说他们是本村戏曲文化的传播者,一点也不为过。
5、泥匠(做瓦的全部工艺,也叫窑匠):杨全泽,能掌握从选土、拌泥、上堆、制瓦坯、装窑、烧制的全部过程,是一个真正的泥匠、杨庆均次之。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25:3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9 每页5条 当前2/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杨氏论坛  执行时间:2,046.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杨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