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杨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杨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11 楼

延昭,名景,又作延景,字彦朗,世称杨六郎,丰姿出类,机谋深远,北宋太宗淳化间拨幽州路马步军、水陆都部署,敕守雁门、瓦桥、草桥等三关20余年。后诰封天水郡开国公。宋史有传。当生于957年八月十九日亥时,卒于1014年正月七日,享年57岁。配黄氏、柴氏。黄氏,《演义》中称‘黄琼女’,糸西夏国王之女,当生于955年五月十二日午时,卒于1022年九月十七日申时,寿终67岁。生子宗孝(未祥);柴氏,名金花,后周王室柴家之女,封郡主,当生于宋太祖元年(960年)九月初三辰时,兴国五年(980年)与延昭结婚,卒于仁宗五年(1027年)冬十八日戌时,寿终67岁。生子三:宗宝、宗政、宗勉。宗政授团练使,宗勉,授防御使,均无嗣。
延兴,又名延彬、延嗣,世称七郎,为殿直,赠封武勇将军。配杜氏金娥。生一子宗英,现查子孙有居贵州大方县坡脚区的一支。
延玉,在宋史中为大朗的别称,从父征战朔州,在陈家谷之役中战没,赠封都统制。配周氏淑荣。而在杨家将戏曲中,八郎名延顺,同四郎一起被辽俘,后有《八郎回国》一剧。
宗宝,当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乙亥(999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时。年幼即英气过人,及长,摧坚斩敌,屡立战功,诰封征辽上将军、武烈大夫、偕州节度使、中州防御使,兼京城内外都巡查使。应没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九月十八日已时,享年46岁。配穆氏,世称桂英,木阁寨主定天王木羽之女,又称木金花,当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999年)子时,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与宗宝结婚。应卒于宋仁皇右四年(1052年)之后的五月十二日辰时。封赏印夫人。生子三:文广、允广、文贵。文广(按:宋史为延昭之子,柴氏所生),字仲容,生于(1012年)八月二十二日子时,卒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十月初三,享年62岁,官封无敌大将军、忠烈侯、宁国公。定居定州(今河北定县)。生子三:邦玉、邦仪、邦怀。《演义》中写文广配长善公主、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生四子:公下一郎、唐兴二郎、彩保三郎、怀玉四郎。前三子分别封定西伯、镇西伯和抚夷伯;怀玉封无敌、平远侯,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率全家上太行山隐居。因杨文广南征有功,为广西钤辖有治绩,南人怀德,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立庙于贵州黎平府治之飞山,四时祭礼后敕封飞山公广惠侯。文广南征,第三子邦怀随行,后官为黔楚之间,定居于湖耳(今贵州锦屏县敦寨区,曾改名铜鼓),其子孙散居黔东、湘西,以文广为一世祖。《杨氏宗谱》载,文广公征西,扫平西番归朝,宋仁宗封公为镇朝将军。赐文广后世七字派名,“再正通光昌胜秀”,故今黔东、湘西子孙仍轮番使用其派名,向下传递。
充广,持节广西,授征南行营副招讨兼制置使,会守播境(今贵州遵义地区)。
文贵,继播州杨昭为嗣,改名贵迁,袭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安抚使,生子光震。此地杨氏雄踞播州720余年,史称播州杨氏。
邦仪,授通判,卒赠资议大夫,崇祠名宦祠。
邦玉,封诩大将军,西路行营都部署兼招讨制置使,封诰称“提虎旅以歼戎,威声芪著。挫贼谋于杨栅,奏俘凯于长江,遂奏三捷之功,迄壮四郊之势。”战功显赫,生子广荣。
邦怀,又名政滔,糸文广三子。宋仁宗时,文广从锹青南征,任左卫将军,权发征南副招讨,安抚节制置使,为广西钤辖,第三子邦怀随行,后官于黔楚之间,定居湖耳,授监军使,加授湖耳、柳州、黎平等地军民两管宣抚司。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7:44)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12 楼

宋同安郡王沂中公传
杨存中(1102—1166年)南宋代州崞县(今山西代县西南)人,原名沂中,字正甫。初隶张俊,从讨苗傅、刘正彦兵变与李成叛军。绍兴六年(1136年),大败伪齐军,获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之捷。十一年,与刘锜等破兀术军,获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之捷。旋与王德欲解濠州之围,大溃。高宗朝,任殿帅二十余年。三十一年下,完颜亮南下,同虞允文扼守镇江。隆兴二年(1164年),都督江淮军马,协调诸将,坚持不能弃淮保江。次年,以太师致仕。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黄绫牒现存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忠武祠),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之一,死后封为和王。

明征虏将军进之公传
陈眉公(陈继儒)《见闻录》记载:
朱宸濠兵败虽结束于江西,实际上却是在安庆种下败因,虽然战功首推王守仁,实际上却应归功李梧山。李梧山又名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抚南畿时,听说朱宸濠请求增加护卫,叹息说:“猛虎添翼,恐怕有兵祸要发生了。”于是上书极力反对。但大臣们却不赞同。
李梧山日夜加紧防备,整饰军伍,时时刻刻不忘御贼。他认为安庆位置正当要冲,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将领防守。当满朝武将齐集参拜时,独独向皇帝推荐杨锐(字进之,守备安庆。朱宸濠反,东下至安庆。杨锐日夜抵御,知朱宸濠率兵十万,战船相连六十余里,召募勇士暗劫贼营,朱宸濠大惊解围而去。),说:“我把保卫皖城的重任托付给你,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正德十五年(1520),朱宸濠攻陷九江。李梧山一面派一万名士兵在上游堆积石块,以堵塞上游之路,一面派人紧急通知皖城戒备,并以忠孝节义勉励杨锐。杨锐在感激之余,更加惕励奋发,相机应变,战无不胜。另外伪造火牌令说:“因军情紧急,特命钦差太监为总兵,统领官军十余万人,一半派赴南京,一半派赴安庆。并征调两广狼兵,湖广士兵,即日起分由水、陆同时出发,在安庆会师。限期进攻江西、剿灭叛贼。今日以火牌飞报,前路各将领需同心一体防守戒备,屯积粮草,准备应战。”朱宸濠的战船行至李阳河,截下火牌,一看之下,大为惊慌,贼兵散亡一半。李梧山又派一千水兵,搭乘百艘船舰,在船上升起军旗,命船上军士大声叫喊,为安庆声援,城中守兵看到之后,士气大振。杨锐立即打开城门率兵迎敌,水陆两路夹攻,贼兵大溃而逃,当时朱宸濠在黄石矶扎营,听说士兵溃逃,就趁夜遁逸,李梧山又亲自率兵追击,朱宸濠逃至鄱阳湖,正巧碰上王守仁率兵到鄱阳湖,于是被擒。
后世论功竟不提及李梧山,御史胡洁曾目睹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还特别论述,但并没有奏禀朝廷。以一般人只大大称赞王守仁,却遗忘李梧山的功迹。唉,人幸运与否的差异真大啊!
[又按译文]
冬朱宸濠兵变之初,曾表明要直攻南京。路经安庆时,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人商议,下令军士大声叫喊,并且登上城楼辱骂朱宸濠,使得朱宸濠因愤怒转而攻城,因此朱宸濠大军受挫于杨锐死守的安庆城下,最后王守仁能一举擒获朱宸濠,朱宸濠之败虽是天意,但张文锦,杨锐等人的智谋,也值得称道。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8:09)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13 楼

杨锐,字进之(---1533年),萧县人。嗣世职,为南京羽林前卫指挥使。正德初,以才擢掌龙江右卫事,督造漕舟于淮安。
    宁王宸濠有异谋,王琼以安庆居要害,宜置戍,乃进锐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其地。锐与知府张文锦治战舰,日督士肄水战。十四年六月丙子,宸濠反。东下,焚彭泽、湖口、望江。己丑,奄至安庆城下,舟五十余艘。锐、文锦与指挥崔文、同知林有禄、通判何景暘、怀宁知县王诰等御之江浒。已,收兵入城,被围。锐、文军城西,文锦、有禄军城北,景抃、诰军东南。城西尤要冲,锐昼夜拒战,杀伤贼二百余,斩其间谍,乃稍却。
    七月丁酉,贼悉兵至,号十万,舳舻相衔六十余里。宸濠乘黄舰,泊黄石矶,身自督战。江西佥事潘鹏在贼军,安庆人也,宸濠令谕降。呼锐及文锦语,众心颇摇。吏黄洲者,以大义责数之,鹏惭而退。既复持伪檄至,其家僮见,遥呼之,锐腰斩以徇。将射鹏,鹏遁去,众心乃定。贼怒,围城数周,攻益急。锐等殊死战。贼云楼数十瞰城中,城中亦造飞楼射贼,夜缒人焚贼楼。贼置天梯,广二丈,高于城,版蔽之,前后有门,伏兵其中,轮转以薄城。城上束苇沃膏,燃其端,梯稍近即投之,须臾尽焚,贼多死。时军卫卒不满百,乘城皆民兵。老弱妇女馈饷,人运石一二,数日积如山。贼攻城,城上或投石,或沸汤沃之,贼辄伤。锐等射书贼营,谕令解散,有亡去者。乃募死士夜劫贼营,贼大惊扰,比晓稍定。宸濠惭愤,谓其下曰:“安庆且不克,安望南都。”会闻伍文定等破南昌,遂解围去。文出城袭击,又破之,旬有八日而围解。
    事闻,武宗大喜,擢锐参将,分守安徽池、太、宁国及九江、铙、黄。锐荐郑岳、胡世宁,帝即召用。世宗立,论功,擢都督佥事,廕子世千户。再迁佥书左府,改南京右府。充总兵官,镇辽东。改督漕运,镇淮安。嘉靖十年为巡按御史李循义劾罢,逾年卒。
    
智囊全集-杨锐
作者:冯梦龙 【原文】
杨锐守备九江、安庆诸郡,既获江贼,监司喜,公曰:“江贼何足忧,所虞者豫章耳!”意指宸濠也。又谓九江为鄱阳上流,不可恃,湖最要害,当以九江中左所一旅,置戍于湖口县之高岭,可以远望,有警即可达。乃绘图呈南部及各台,又请造战舰若干艘,习水战于江上。城中治兵食,多浚井。闻宁濠变作,先引军设钩距于江侧,禁勿泄,比寇至,船二百余艘抵岸,为钩距所破。寇攻城后败去,濠泊船南岸,闻不克,大怒,率众分攻五门,各首举木为蔽,甚急,公裂帛布覆纸裹火药千数,散投所蔽木上,火发,尽弃走,火光周匝不绝,寇无所遁。寇复于北濠结木为栈,与城接,挟兵而进。城中大惊,公曰:“事急矣!”乃诡以“大将军”火铳实石被绯,金鼓迎置城上,寇兵望见,惊惧未进。潜使一卒从间道出,烧栈绝。寇众解结,且溽暑,力惫,夜鼾睡去。公募善泅者数人,于船中闻鼾声即斩首,绝其缆,放之中流;又遣一二强卒,突入岸上营,举火炮,城上应之,乘胜捕杀。声震数里,濠浩叹出涕,举帆顺风而返。
[注]
安庆不守,则阳明之功不成,故以杨锐附阳明之后。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8:34)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14 楼

【译文】
杨锐镇守九江、安庆等城,在缉捕水盗后,监司(官名,监察州郡之官)很高兴。杨锐说:“水盗不值得烦恼,我顾虑的只有朱宸濠。”又说九江镇位居鄱阳湖上游,不足以凭恃,反倒是鄱阳湖位置险要,所以建议在九江守备军中,拨出一旅的兵马,戍守湖口县的高地,可以监视整个湖面,万一有不寻常或紧急的状况,也能立即掌握情况。杨锐将守备的计划呈报朝廷及各府台,另外又请求建造多艘战舰,在江上训练士兵熟悉水战。而在城中也令百姓屯积粮食,开凿深井,随时准备应战。
在听说朱宸濠起兵叛变后,杨锐先率兵在江边秘密设置铁钩,等叛贼的二百艘战船靠岸时,船只都被铁钩破坏,接着,叛贼攻城又告失败。朱宸濠的座船停靠在河的另一岸边,听到攻城失利非常生气,于是命众贼分攻五个城门,举木蔽顶,全力攻击,一时情势危急。杨锐命人将棉布撕裂包裹火药,再覆以纸张,做成数千枚火药包,引火散投在蔽木上,一时火光四起,叛贼失去蔽护,死伤惨重。
接着,叛贼又在北面的城沟以木架筑栈道,想连接城内,由栈道攻城。一时城中人心惶惶,杨锐认为事情紧急,于是心生一计,假装把大火铳填满石块,并排列在城墙上,欺瞒贼兵。叛贼望见巨铳如林,果然不敢强攻。杨锐又暗派一名士卒由小道偷溜出城,焚毁栈道,断绝叛贼由栈道攻城的意图。
这期间正是大热暑天,人容易疲倦,一躺下便鼾声四起,杨锐召募善于游泳的士兵,趁夜溜上贼船,听见鼾声就割下人头,再割断缆绳,让贼船顺水飘流。杨锐又派一两名体型壮硕的士兵,潜入岸边贼营,四处发放火炮,城中闻声,也放炮应之,乘胜捕杀贼兵,杀声远震数里。
朱宸濠浩叹地流下眼泪,升帆顺风退走。
[注译文]
如果杨锐不能坚守安庆城,那么王守仁就无法顺利擒贼,成就大功,所以将杨锐的事迹附在王守仁之后。
杨东明和他的《饥民图说》
生于明朝中期的虞城县(今利民镇)人杨东明,是一位凛凛丰骨的人物,他以敢说实话,敢于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救灾民于水火之中深得朝野、乡里和后人的尊敬。
    杨东明(1548—1624年),字启修,号晋庵,别号惜阴居士。他少时聪资,6岁读书。18岁考中秀才,30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掌管书写诰敕的官,秩从七品),又经考选,任礼科给事中(掌管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隶属都察院,正七品),后来升刑部右给事中,刑部右侍郎。他在任谏官的20多年内,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权贵,敢于在皇帝面前为平民百姓、也为皇帝的江山社稷据理力辩,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仅他就明代重大朝政的上疏就有数十起,比较著名的有《清朝疏》、《慎终疏》、《保全善良疏》、《弹劾依仗权势贪赃枉法的大臣疏》等,内存涉及政治腐败、平民生活、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大都切中时弊。满朝文武百官称他为“凛凛丰骨如日月行天,有折槛碎阶之风”。其中对朝野影响最大、对豫东人民生死攸关的是他的《饥民图说》。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9:21)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15 楼

元末明初,黄河在豫东一带数道并流,水灾连年。直到嘉靖年间,黄河才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归为一道,也就是现在的黄河故道。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豫、鲁、徐、淮又一次遭受特大水患,当时“河决堤溃,冲舍漂庐,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饥殍遍野,啼号待救的十之八九,而万历皇帝仍在宫中携宫女数千,终日歌舞升平,不管百姓死活。皇帝也不愿听到大臣不利于天下太平的反映,只有杨东明冒死上疏,反映这一代的灾情。疏,本来是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原尾的文字性东西,而杨东明为了使皇帝看到事实的真相,却以文图并茂的办法,将情况画在疏中,又加上文字说明,这就是他的《饥民图说》图解14幅,内容有”水淹庄稼、河冲房屋、饥民逃荒、夫奔妻追、子丐母溺、卖儿活命、弃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缢死、刮食人肉、饿殍满路、杀二岁女等,每幅图画都有文字解释,以详细说明该图的真相,如刮食人肉图解中说:“芦根树皮又吃尽了,眼睁睁又熬不将去,只得将那饿死饥民憔瘦身子割将皮肉,来放在粪火内沙铫中烧煮,不拘生熟,且救眼下饥饿。人肉不是养生之物,吃了几日眼红心热,依旧丧了性命……”另一幅“全家缢死”图解说:“这几株树木,乃先臣马文升之林。有一起逃荒饥民,一家大小男女七口,走到林中歇息,肚饥为倦,不能前进,商量着将十五岁女儿卖了。女儿手挽娘衣,哭不忍舍;举家痛心,抱头大哭一场,齐在树上缢死,丢下两岁孩儿,扒天扑地,声声叫娘,无人答应。”即使再昏庸腐败、铁石心肠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都会落泪难过,更何况皇帝乃万民之尊?他还进一步揭露朝政的腐败黑暗,要皇帝为民救灾,他说:“君为民之父母,民为君之赤子,今赤子既以无聊矣,而君父何忍坐视哉!……故得民所以保社稷,弃民所以弃国家。”他进而向皇帝提建议:“臣昧死请于户、工二部,各发十万余金,救济灾区。”为了防止救灾银款被各级官吏贪污侵吞,救不了灾民,他又向皇帝推荐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光禄寺丞钟化民灾前往河南灾区施赈。皇帝看了他的《饥民图说》,听了他的陈述后惊恐异常,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免去这一带租税,拨黄金十万两,令钟化民迅速赶往灾区,救民于水火之中。
    后来,杨东明因抗疏被贬为陕西布政司照磨(掌管文书的官员),不久就返回故里,捐出自己的土地,建立“折柳亭”学馆。以后,杨东明再次被启用为太常少卿、光禄寺、通政使刑部侍郎等职,他77岁卒于家。崇祯初年,被赠刑部尚书。
杨镐简历:
杨镐——[?-1629]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字京甫,号风筠。历任知县、御史、参议、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等职。曾在朝鲜、辽东等地带兵征战多年。
曾经随同辽东总兵董一元雪夜度墨山,袭蒙古炒花帐,大胜。进副使。杨镐工作积极,除了完成业内政务外,还积极垦荒以济军民食用。为此进升参政。
  万历二十五年春(1598年),随同副将李如梅出塞袭击蒙古军,不利而返,遭到朝廷责难,适逢朝鲜战争方起,正当用人之际,于是神宗免镐罪,擢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
  杨镐到了朝鲜之后,正值稷山大捷,奉总督邢玠命,与提督麻贵一起率部对日军展开反击,日将加藤清正据蔚山死守,双方攻防十余日,最后釜山等地倭兵大举来援,杨镐在撤退过程中惊慌失措,丢下部队先逃,导致全军溃败,死伤惨重。杨镐向朝廷假报捷章,事败罢官听勘,后来明军取得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杨镐官复原职。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43:2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4 每页5条 当前3/13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杨氏论坛  执行时间:1,91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杨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