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研究员家谱研究专家王鹤鸣就家谱回答有关问题
问: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家谱的概念与农耕时代是密切相关的,族人们聚居在同一个村落,共同续写着同一部家谱,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家族形态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此时家谱的编修会面临怎样的转变? 王鹤鸣:在明清时代,一个村是一个家族的所在地,家谱的统计、编撰都比较方便,近代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甚至有人到了海外,虽然现在的联系工具也很多,但修家谱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更大了。现在如果要新修家谱,家族需要有几个非常热心的人来牵头,而且要分区域去寻访族人,这需要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 问:在家族式聚居的时代,家谱的产生和延续是很自然的事,而当今这种家族形态已经产生剧变,那么此时家谱对于中国家庭还有怎样的意义呢? 王鹤鸣:家谱与正史、方志同为中国历史的主要载体。家谱里包含了大量信息:人口、社会、民族、民俗、历史、经济、教育等第一手的材料,这在正史、方志里是找不到的,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价值。其次,教化的功能在家谱中非常突出,每部家谱里都有这个家族的家训、家规,里面虽然有些封建落后的内容,但整体基调都是教人向善的,有大量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其中,并且在民间世世代代流传了下去,对于当今每个家庭的下一代也很有教育意义。 对于现代人而言,家谱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信息,从家谱中往上追溯,就可以了解到你的家族最早生活在哪里,祖辈们的迁徙路径是怎么样的,在其中了解到祖先们的故事。例如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在1997年到上海图书馆参观时,就翻到了他们无锡荣氏的家谱,还在这部家谱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当时他特别高兴。这种例子我们见过太多。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中国人心里,寻根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情怀。
问:在远古时代,家谱可以被记载在布匹、石碑、青铜器上,那么随着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电子家谱”是否也成为可能? 王鹤鸣:我们现在研究的家谱都是书本式的家谱,但现在也有家族已经直接在互联网上做家族信息的记录,这也能带来阅览上的方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图书馆近年来一直也都在有计划、有部署地进行家谱的数字化工作。因为我们馆藏的大量家谱都是一两百年、两三百年前的孤本,为了更好保存这些文献,我们就一页一页对这些家谱进行扫描,这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至今已经扫描了8000多册。扫描后的家谱可以在网上查到,有兴趣的人即使不出家门也可以查阅家谱,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