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南燕国姞姓先祖之名,古籍文献中有作“伯鯈”的,也有作“伯儵”的,而今人则多写成“伯倏”。古南燕国姞姓先祖究竟是“伯鯈”、“伯儵”还是“伯倏”呢? 为了搞清我们先祖的真实之名,现将《史记》、《左传》、《新唐书》三书的相关的记载原文摘录如下: 1、《史记.郑世家》:“召陵二十四年,(郑)文公之贱妾曰燕姞(贾逵曰:姞,南燕姓。),梦天与之兰(贾逵曰:香名也。),曰:‘余为伯鯈,余尔祖也(贾逵曰:伯鯈,南燕祖。),以是为而子(王肃曰:以是兰也,为汝子之名。)。兰有国香。’以梦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兰为符。遂生子,名曰兰。” 2、《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杜预注:南燕国,今东郡燕县。)(孔颖达疏:燕有二国,一称北燕,故此注称南燕,以别之《世本》“燕国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燕县》:“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唯庄二十燕仲父见传耳。”) 3、《左传.庄公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杜预注:燕仲父,南燕伯。孔颖达疏:谱亦云,南燕伯爵,不知所出。)” 4、《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杜预注:姞,南燕姓),梦天使与己兰(杜预注:兰,香草。),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杜预注:伯鯈,南燕祖;鯈,直留反。),以是为而子(杜预注:以兰为汝子名。)。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杜预注:媚,爱也,欲令人爱之如兰。)。’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徵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5、《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吉氏出自姞姓。黄帝裔孙伯儵封于南燕,赐姓曰姞,其地东郡燕县是也,后改为吉。” 按上述史书之说,我有如下认知: 1、一般说来,《史记》、《左传》、《新唐书》均为“正史”,故作“伯鯈”或“伯儵”均可。严格地讲,按史料先后之序,当从《史记》和《左传》。不过,即使后人作“伯儵”,也不应作“伯倏”,“儵”虽是“倏”的异体字,但“儵”没有简化字,不能简化为“倏”。 2、首先说“姞为南燕姓、伯鯈为南燕祖”的是东汉的贾逵和许慎,被后人视为古汉语文字权威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姞姓南燕祖为“伯鯈”,而非“伯儵”。 3、其次说“伯鯈”的是西晋的杜预,杜预还注“鯈”字音“直留反”(换成拼音为zhiú),故“鯈”既不读“条(tiao)”、也不读“束(shu)”。唐代的孔颖达并没有说南燕的始祖是伯鯈,而是说姞姓的南燕国是黄帝之后,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 4、到了《新唐书》时,“伯鯈”方成了“伯儵”。在《新唐书》中,“伯儵”不仅是南燕国的开国君主,还成了“黄帝裔孙”,是黄帝封其南燕地、赐其姞姓的。今人多不考原始古籍,故多从《新唐书》之说。 5、《辞海》(缩印本1241页)释燕(yān):“(2)姞姓,开国君主伯儵,相传为黄帝后裔。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后人为了区别北方的燕,称为南燕。”估计《辞海》此释,也是参照了《新唐书》之说。 综上所述,古南燕国姞姓先祖之名当作“伯鯈”,如作“伯儵”也能说得过去,但不应作“伯倏”。
吉家林撰于2007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