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问》与古人“天形态观”
吉家林 江苏省东台市地震局
所谓古人“天形态观”,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时空观”。屈原对古人“天形态观”有许多不解和怀疑之处,故而在其代表作《天问》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述问。《天问》开篇之首问为:“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紧接着首问之后,屈原用26句诗句(简称“天形态观”诗句)提出了17个无比深奥的“天”的问题。《天问》中这17个关于“天”的问题都是对古人“天形态观”的质疑。本文在重新解读和注译《天问》“天形态观”诗句的基础上,紧扣屈原“问天”之意,参照现代“宇宙时空观”及当今最新宇宙科学理论与发现,从一维时间与三维空间尺度上对古人“天形态观”进行了科学演绎与评说。
一、《天问》“天形态观”诗句解读 《天问》中的“天形态观”诗句共有26句,这些诗句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落10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1] 这是屈原对古人时间尺度上“天形态观”的述问。第二段落16句:“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1] 这是屈原对古人空间尺度上“天形态观”的述问。第二段落的16句还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前八句,是对古人纵向空间“九层天说”的述问;第二层次为后八句,是对古人横向空间“九块天说”的述问。
二、《天问》“天形态观”诗句注译 (一)诗句中关键词词的注释 1、“圜则九重”中的“圜” 洪兴祖《楚辞补注》:“圜与圆同,《说文》曰‘天体也’。”[2] 朱熹《楚辞集注》:“圜,谓天形之圆也。”[3] 我认为,洪、朱之释虽无误,但未尽善也。《晋书.天文志》引《周髀算经》:“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斛律金《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杨炯《浑天赋》:“天如倚盖,地若浮舟。”上述文献之说反映了中国古人“盖天说”和“天圆地方说”的宇宙观。按古人之说,天的空间形状如同圆穹形的盖子,笼罩着平坦的四方形大地。由此可见,“圜”的空间形状并非通常所说的圆平面,而是圆穹形的曲面,形如立体几何中的半球面或球冠。因此,我释“圜”为“圆穹形的天盖”。 2、“九天之际”中的“九天” 朱熹《楚辞集注》:“九天,即所谓‘圜则九重’者。”[3]朱熹的见解是错误的,“九天之际”句中的“九天”与“圜则九重”句中“九重圜”的空间体系是不相同的。中国古人是从三维空间尺度上来描述“天形态”的,一方面在纵向空间尺度上将天设想为“九层”,即“圜则九重”;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空间尺度上将天划分为“九块”,即“九天”。因此,我释“九天”为“横向空间上的九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