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新闻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尔祥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回复:【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 第 6 楼

耳聪目明,日常犹时时走省家务,课孙背诵,犹能作小楷书。二月初九日诞辰,同朝称觞,属载(钱载)为文以寿。”既长,《诗》、《书》、《易》、《礼》、《春秋》,皆亲授之。以是三子皆通知经义,拔萃士林。”夫为善者,其家必兴,而天之欲兴其家也,则必使贤女子以佐之,其事具在诗篇及史传。今观于太宜人之于吉氏,而吉氏之先德从可思已。”      钱载的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吉钱氏并不是普通的女子,而是精通诗文、书法,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有才华的女子是很少见的。可见,吉氏三翰林”的出现,跟吉钱氏的教导是分不开的。由于子孙显赫,吉钱氏也就拥有了较高的地位,称其为贵夫人可谓名副其实。
    在吉钱氏70岁、80岁、90岁生日寿辰时,朝中官员纷纷庆贺,送上了丰厚的礼品和庆贺文章诗赋,如文华殿大学士、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蔡新,内阁学士翁方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钱载,湖南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卢文 等,就连乾隆皇帝的第四子履亲王永也送来了“五世一堂”的匾额,据吉锁松回忆,这块匾在“文革”时还挂在骆驼桥吉氏的楠木大厅正上方,红底金字、蟠龙舞凤很是显眼。
    就在90岁生日后不久,吉钱氏去世,吉梦熊将母亲葬在了自己选定的丹徒辋墅湾,并亲自撰写《钱太夫人辋墅湾墓碑记》,吉钱氏也成为辋墅湾吉氏家族墓地的第一代墓主。
    由于吉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在两百多年后,民间仍流传着吉梦熊和母亲吉钱氏的有趣传说。
    这个民间故事清末民初一直在丹阳及周边一带流行,曾被改编为昆剧。
        
现状堪忧 古代名人墓盼保护
    由于丹阳吉氏是一个大家族,所以拥有多处大型家族墓地。主要包括丹阳北门外三姑庙吉家山、埤城水晶山、建山尚庄吉家坟山和丹徒辋墅湾吉家山。其中,尚庄吉家坟山和辋墅湾吉家山因为葬有“吉氏三翰林”而较为有名。
    吉梦兰的八世孙吉育斌告诉记者,尚庄吉家坟山是吉梦兰之子吉士瑛和后人的墓葬群,共葬有4代15人。当地老百姓一直称这处颇具规模的墓地为“吉家坟山”,几年前经吉家老坟主的孙子朱春芳指认后,由于是名人墓地,受到了后巷镇管山村村委会的保护。去年当地在进行苗木种植时,村党总支书记管德荣特意关照进行保护。这处墓地,吉氏后人专门进行过走访,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在村上发现了墓前的石柱,据说在尚庄村的池塘底下还有一块吉士瑛的曾孙、邑庠生吉嗣宗的墓碑。为了保护祖茔,吉氏后人特意在吉家坟山旁树立了一块新的标志碑。
    而现属镇江京口区谏壁镇黄丝湾村的吉梦熊墓区保护就没这么好了,除了墓区的石刻和建筑群在“文革”前后就被破坏外,墓区早已失去了原貌。特别是吉梦熊墓由于没有受到任何保护,面临被盗墓的危险。经过多方努力,吉梦熊母亲的墓碑终于重见天日,并被妥善保护。但是墓碑该何去何从?市文广新局文物科副科长吴宁表示,应该尊重历史,墓碑需要重新树立在原来的墓前。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40:48)   回复此贴
  回复:【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 第 7 楼

这也是吉氏后人所希望的,但是他们同时又担心,随着墓区周边被列为镇江的开发范围,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附近许多村庄拆迁,吉梦熊墓同样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为此他们希望镇江有关管理部门能够对吉梦熊加大保护,使之成为镇江地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点。吉梦熊墓区的发现同样也引起了我市文史研究者的关注。有关人士表示,丹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多,名人古墓也就多。一座名人古墓就承载着一段丹阳历史文化,是丹阳珍贵的文化资源,它们连系着游子怀念故土的报本之心。然而随着历史风雨的冲刷,随着现代化开发的加速,丹阳名人古墓这一文化遗存损毁消亡的情况十分紧急。因此,地方政府需组织人力,对域内名人古墓遗存遗迹遗址文化资源加以摸底普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并整合各方面力量加以保护,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份重要遗产。
    (殷显春 文/摄)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41:13)   回复此贴
  "s" 第 8 楼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

作者:nihaota (2022/8/28 23:55:2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2/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8,066.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