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吉世芳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家族歷史探究 已阅:5169 / 回复:10(楼主)

一,福四公因何原因,具体什么时间迁居宝应黄塍?

    宝应始迁祖福四公是从苏州阊门街迁居宝应黄塍沟的。苏州在元明时代,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而阊门街又是苏州最繁荣的街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福四公为什么闹市不居,而来到偏僻的乡村?
    翻阅苏北的各家宗谱,基本上都说是明初“阊门赶散”,从苏州阊门迁来的。哪“阊门赶散”又是这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回瞻一下当时的历史。
    “春燕归来无栖处,荒野千里待耕田”。原来经过元、明政权的更迭战争,起义军内部的火倂,好多地区饱受战争之害,十室九空,地广人稀。明初朱元璋为巩固政权,安定社会,恢复经济,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四十六年间,有组织地向冀、鲁、豫、皖、苏等地大量迁民九次。这种大量强制性的移民,史称“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全国性的移民运动,在苏州因是在阊门街进行的,因此苏州移民就将这次移民叫做“阊门赶散”。对於这次移民,《苏州市志》中是这样记载的:“洪武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边远地区,实行戍边屯田制度,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五年(1372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
    据宝应档案史料证实,当时明初的宝应县只有三千左右人口,这一人口数字是指的宝应全境还是指的宝应县城,目前无法考证。但无论这一数字是指的宝应哪一部分,都显的人烟极其渺茫。
    这次移民运动涉及人口之多、波及面之广,几乎是史无前例。他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开始,然后伸展到全国。从全国若干市、县地方志以及一些地名沿革、民间家谱等资料来看,均可证明这一事实。
    如果说福四公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迁居宝应黄塍沟的,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来宝时间应当是洪武五年(1372)年。
    但我清楚地记得,我祖父在世时对我说过:我们老家是宝应北门的,老祖宗是苏州阊门的,明初为了躲避官府追捕,是“阊门赶杀”逃到宝应的。
    康熙谱在传承首页中,也记载为“原公蘇州府住閶門街,因兵亂播遷明洪武初,始來寶應東鄉之黃城溝焉。”来宝应的原因是“兵乱”,显然不是“洪武赶散”过来的。
    “阊门赶散”与“阊门赶杀”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最近的史料披露,这两个事件都是确实存在的。
    1361年,反元将领张士诚盘踞吴地(苏州)称吴王,深得苏州人民拥护。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统一全国,遣大将徐达征讨,1367年决战于姑苏。由于苏州人民倾力支持张士诚,使得明军伤亡惨重。整个战斗持续了十个月,由于明军的不断炮击,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后自缢於南京。朱痛恨苏州人民支持张士诚,火烧了苏州许多地方,将苏州百姓驱赶荒漠地带以雪恨,即谓之“洪武赶杀”,也就是“阊门赶杀”。
    对於“阊门赶杀”,我认为有两个定义:一是城破之日,害怕朱元璋报复,而主动举家迁徙的;二是被朱元璋逼杀无法而迁徙的。
    我始祖福四公就住在苏州阊门街,对张士诚肯定是支持的,对福四公迁居宝应黄塍沟原因,清康熙谱虽然没有明说,但仔细阅读,发现也有暗示。
    《族譜淵源》:及我始祖福四公於洪武初,始自姑蘇閶門遷徙於寶邑而登籍焉。予幼時雖聽庭訓而未深知其源也。迄甲申閱世系一圖,知福四公隱跡於黃城溝之東郊,累世相傳,乃昭穆之所自始也。
    《合族譜序》:當明皇定鼎之初,自蘇州閶門播遷於八寶東北鄉,逐以黃城溝爲家而居焉。
    “兵乱”“播遷”“隱跡”“八寶東北鄉”足以证明始祖福四公迁居宝应的原因与我家的口信基本上是一致的。咸东也认为,如果说是被追杀而逃到宝应,写在谱上事实上也不太雅观,改用“兵乱”一词也是有道理的。
    “定鼎”实际上就是开国大典,明朝是农历戊申年正月初四日(公元1368年1月23日)建立的,朱元璋正式登基,改元洪武,定都南京。
    所以我个人认为,始祖福四公播遷宝应黃城溝的真实原因,不是“洪武赶散”的移民运动,而是“阊门赶杀”中的第一个原因,即主动播迁隱跡於黃城溝。具体迁宝时间为“定鼎之初”,即明朝建立之前的一年,元未至正二十七(1367)年。


作者:吉尔祥 (2011/7/6 18:32:04)   回复此贴
  回复:家族歷史探究 第 1 楼


    
   张士诚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秋城破被俘至南京自缢而死,所谓“阊门赶杀”,当系1367年秋冬间发生之事。“洪武赶散”指朱元璋定鼎以后“迁苏州之民以充实淮扬”之事,起至洪武三年(1370)。康熙谱云“定鼎之初播迁”,当在1368年初春时,其时“阊门赶杀”已发生,当是被逼而迁徙的。尔祥的分析很有道理。
    由此可见,将吉昌公说成是福四公的祖父是很不确当的。吉昌是洪武时朱元璋的重臣,洪武九年(1376)他曾上书弹劾翰林学士宋濂(《宋濂年谱》中有此记载),永乐中(1403-1424)才被明成祖朱棣谪置海南儋耳军的(明正德《琼台志》、明万历《儋州志》中均记载),算起来昌公的年龄还要比福四公小。倘若福四公真是吉昌公之孙,昌公能让其孙被逼杀而迁徙吗?

作者:吉家林 (2011/7/7 11:29:43)   回复此贴
  回复:家族歷史探究 第 2 楼

苏州保卫战是发生在元未至正二十七(1367)年,战斗持续了十个月,战争就是开始在春初,也要到冬季才能结束。而明朝建立又是在戊申年正月初四日(公元1368年1月23日),这两个事件只相差两、三个月。苏州城破是“兵乱”,明朝建立是“立鼎”,这个时间正好符合谱中之说,所以我个人认为:我祖迁宝时间为元未至正二十七(1367)年。更准确地说,“立鼎之初”的“初”应当是指的开国之前,至正二十七(1367)年的年未冬季。
    关于吉昌,康熙谱是作为家族名贤在序中提出,并没当作我们这一支家族的先祖。而作为宝应吉氏家族的一支——丁宁庄修谱时,却尊为一世祖,福四公降为其孙。2009年5月分,吉文家在县医院挂水,我上午八点去看望他,他躺在病床上一边挂水一边跟我闲谈,一直到中午十一点半,他女儿吉晓江来带他回家吃中饭。其中就谈到了这个事情,他说这是丁宁老谱留下来的,当时加上去肯定是有当时的说法,只是现在不知道原因吧了。对于福四公现在算出的年龄,康熙谱没有,丁宁谱也没有,是根据镇雄谱得来的。
    我又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吉文家就跟我介绍了云贵吉氏来江苏、安徽等地寻根的情况,最后听说我们修谱,就来到了金湖。我是根据康熙谱“缘一、缘二无嗣”,丁宁老谱虽然没说无嗣,但也没有任何交待,由于年代相投,我就托词以商讨的口气,说这“吉协、吉刕”二公会不会就是缘一、缘二?哪知道引起这么大的麻烦。从吉文家的话中,明显看出带有后悔之意。
    我认为,我们提出的任何一种说法,都要有根有据,不能想当然,首先要做到“自圆其说”,不能“矛盾百出”,对于一些可是可不是的个人看法,也要加以说明,不能下定论,否则就有可能误导后人。宝应黄塍现在谈着修谱,不管这谱能不能修起来,县城这支由于吉文辉在他兄长的遗物中,找到了尔瑗公留下的资料,有望能与康熙谱衔接,我想黄塍不动,时机成熟我们也有可能要动。
    我现在正对康熙谱进行研究,设法考证福四公的大概出生日期。
该帖子被吉尔祥在2011-7-8 15:45:03编辑过

作者:吉尔祥 (2011/7/8 15:27:27)   回复此贴
  回复:家族歷史探究 第 3 楼

二,福四公的出生日期

    福四公是宝应家族的始迁祖,对福四公多大年龄迁居宝应,一直是族人比较关心的事情。只有知道了福四公的出生日期,也就知道了福四公迁宝的年龄。翻开宝应《吉氏家乘》,不但福四公没有出生日期记载,就是到了第七代,在众多的名讳中才标出一位学古公出生年月。要想在谱中直接找出始祖的出生年月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是不是能从學古的出生年月中,倒推出福四公的大概出生日期呢?
    學古【1552.10.28】字忠齋,士公三子。生於嘉靖壬子年十月十一日,我们就从福四公到学古之间建立一个直属世系图:
    福四公 ┳ 缘一公 ┏ 善七公             ┏ 玉公
           ┣ 缘二公 ┣ 善八公             ┣ 玺公         ┏ 大同公
           ┣ 缘三公 ┣ 善十公   ┏ 庆六公 ┣ 琳公 ┳ 第公 ┣ 学道公
           ┣ 缘四公 ┣ 善十一公 ┻ 庆七公 ┻ 璋公 ┣ 士公 ┻ 学古公★
           ┗ 缘五公 ┻ 善十二公                   ┗ 相公
从上图可以看出直系是:
    福四公 → 缘五公 → 善十一公 → 庆七公 → 琳公 → 士公 → 学古公

a:我们先从宝应一直就有的“一百年四代,兄弟相差三岁”的说法中倒推出福四公的大概出生日期。
    谱中学古公是1552年出生的,就以此为基础,兄弟相隔一位加3岁到长子,再以长子加25岁到父亲,以此类推,计算出来的结果是福四公应当出生在1363年左右。按照这个结果,福四公1367年“阊门赶杀”隐迹宝应时才虚5岁,就算是1372年“阊门赶散”移民到宝应也才虚10岁,这个计算结果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哪么错在什么地方呢?仔细一分析,原来我们忽视了一点,即康熙谱只标出了男性的排列,对女性没有排列,有的甚至都没交待,所以这个父子年龄代差中长子上面说不定就能有女的,兄弟年龄间隔中也可能有女性,这势必加大了父子年龄代差跟兄弟年龄间隔。

b:我们将谱中有出生日期的都转换成公历年分,然后将有父子(长子),兄弟(长兄,未弟)关系的全找出来,求出平均父子年龄代差,跟兄弟年龄间隔,结果是父子年龄代差为38.09岁,兄弟年龄间隔为6,51岁。取其父子年龄代差为38岁,兄弟年龄间隔为6,5岁计算,得出福四公的出生,也就是说福四公从苏州播迁宝应早已过了百岁,显然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该帖子被吉尔祥在2011-7-14 23:27:42编辑过

作者:吉尔祥 (2011/7/14 15:48:22)   回复此贴
  回复:家族歷史探究 第 4 楼

c:我们换一种思维来考虑:
现在是2011年到福四公从苏州播迁宝应的1367年应当是:
    2011-1367=644(年) 而福四公到宝应现在已传到25世,即:
    25-1=24(代),即代差是644/24=26.83≈27(年)
    兄弟年龄间隔因概率男女各为50%,用第一种方法,即3*1.5=4.5(年)。
    我们再用这个综合方法重新倒推一下福四公的大概出生年龄:
    学古公: 1552
    大同公: 1552-6*1.5
    士公:   1552-(6*1.5+27)
    第公:    1552-(6*1.5+27+3*1.5)
    琳公:    1552-(6*1.5+27+3*1.5+27)
    玉公:    1552-(6*1.5+27+3*1.5+27+6*1.5)
    庆七公:  1552-(6*1.5+27+3*1.5+27+6*1.5+27)
    庆六公:  1552-(6*1.5+27+3*1.5+27+6*1.5+27+3*1.5)
    善十一公:1552-(6*1.5+27+3*1.5+27+6*1.5+27+3*1.5+27)
    善七公:  1552-(6*1.5+27+3*1.5+27+6*1.5+27+3*1.5+27+9*1.5)
    缘五公:  1552-(6*1.5+27+3*1.5+27+6*1.5+27+3*1.5+27+9*1.5+27)
    缘一公:  1552-(6*1.5+27+3*1.5+27+6*1.5+27+3*1.5+27+9*1.5+27+12*1.5)
    福四公:  1552-(6*1.5+27+3*1.5+27+6*1.5+27+3*1.5+27+9*1.5+27+12*1.5+27)≈1332(年)
    这个计算结果就是说,福四公大概出生在1332年左右。
    有人说,假如福四公到宝应时,缘公都已经出生了,你这个代数不是多了一代?,哪我们再重新计算一下:
    25-2=23(代),即代差是644/23=28(年),也就是说福四公大概出生在1326年左右。
    福四公真正的出生日期,谁也无法能计算出来,恐怕是永远之谜。以上的计算方法只能算是宗亲对这方面有爱好的一个探索,因没有可靠的科学根据,不能作为福四公出生的正式依据,如有其它较为正确的计算方法,希望宗亲提供。

该帖子被吉尔祥在2011-7-14 23:40:36编辑过

作者:吉尔祥 (2011/7/14 15:48:55)   回复此贴
  回复:家族歷史探究 第 5 楼

三,清康熙谱的纂修经过了多长时间?

    关于清康熙谱的纂修年代,论坛上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康熙五十四(1715)年,其主要根据是几篇谱序的落款时间都是“康熙乙未年”,“康熙乙未”就是康熙五十四(1715)年,因此说,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一乘谱的纂修,首先它要有人倡导,然后有人响应,再就是筹资,落实纂修人员,后就是搜集资料、编写,成谱后付梓,最后是发谱,才能算是整个修谱过程的结束。这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年之内就能完成的,那么清康熙谱的纂修经过了多长时间?
    《族譜淵源》:至壬辰歲,景韓兄訓教諸弟於庄,與又蘧兄暨予聚首談時,恒有修譜之舉,奈舊譜會資無幾,恐不足登諸黎稁。延至乙未春,理吾、荊玉、調元、中盈、良璧諸叔父,及渭洪兄堅意修譜,又有進公姪雲修孫樂附輸資,以補不足。
    《家乘叙》:余恒奉命惟謹遵守勿替,迄壬辰歲設帳於叔良璧家,講習之暇,嘗與兄又蘧、弟又李聚首相商,謂吾族姓繁衍,修譜之舉必不可少。
    《修譜命序》:今同諸伯叔昆弟葺修家譜,業已告成。進余而命之曰:爾何不爲之序?
    从上面可以看出,壬辰(1712)年就开始谈修谱了,怎“奈舊譜會資無幾,恐不足登諸黎稁。”所以一直延至乙未(1715)年春,幸喜“進公姪雲修孫樂附輸資。”,这时“理吾、荊玉、調元、中盈、良璧諸叔父,及渭洪兄堅意修譜。”才真实实施修谱计划,几位修谱人员也才真正行动起来写了谱序,算是修谱开始。
    修谱前的过程,谱序作了交待,而修谱什么时候完工,就要我们在谱中寻找蛛丝蚂迹,去分析了。
    我们从谱中看出,从十二世开始,就有几位例祖是出生於康熙五十四(1715)年后,例:
    十三世祖履和公,字達庵,峙滄公長子,生於康熙已亥年十月十二日(1719.11.23)亥時。这个已亥年已经是康熙五十九年了。
    我再举一个最特别的例子来说明:
    十三世祖士紀公谱上记载的出生时间是:士紀,登遠公次子,生於康熙壬寅年二月二十二日。我们知道,康熙时期有两个壬寅年,即康熙元(1662)年和康熙六十一(1722)年,也就是康熙执政期间的一头一尾。按理说,康熙谱是五十四(1715)年开始修的,士紀公这个壬寅年出生,应当在修谱之前,指的是康熙元(1662)年。可是我再一核查,士紀公只是登遠公次子,而登遠公长子士綸却生於康熙丁酉(1717.03.16)年二月初四日,康熙丁酉年是康熙五十六年,弟比兄大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何况是大上五十多岁,超过父亲年纪?显然士紀公这个壬寅年出生是指的康熙六十一(1722.04.07)年,这个年龄同时也符合兄、弟年龄差。
    还有十一世祖寶先公的第四子,十二世祖长(礻甾)也是出生在壬寅年三月初二日,因他三个兄长:長祒出生在康熙壬午(1702)年;長祀出生在康熙癸已年八月二十五日(1713.10.14);長禩出生在康熙乙未年十一月十五日(1715.12.10),所以我也断定他是出生于康熙六十一(1722.04.17)年。
    既然这个出生年龄是康熙六十一年,也就等于说康熙谱应当是康熙六十一年后才编纂完成付梓的。至于发谱什么时间我就无法考证,但我想,木刻还是需要一年半载时间的,真实发谱也要到雍正初年了。
    类似情况,谱中还有,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乘谱编纂的不易,诞生的艰难,康熙五十一年就开始谈修谱,到资金落实后的康熙五十四年才真正行动,搜集资料,编纂完工又花了好几年。到发谱时,前后已是十年左右时间了。正因为如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份遗产才越显的珍贵。


作者:吉尔祥 (2011/7/19 15:41:0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0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918.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