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新闻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尔祥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出水面 已阅:3644 / 回复:8(楼主)

她是丹阳城内一位普通妇女,所生三个儿子中有两位高中进士,真是教子有方;她的子、孙、曾孙辈中,出了三个翰林,多位进士、举人、秀才,实属罕见;她的次子在京城当高官,受乾隆皇帝赏识,供职上书房30年,是多位皇子的老师,担任《四库全书》总阅官,可谓“母以子贵”;她生逢“康乾盛世”,享有90岁的高寿,子孙满堂,死后还成了一出昆剧的“主角”,真是福寿双全——
    近日,丹阳城区望族吉氏后裔吉润庆、吉育斌、吉锁松、张学勤等人专程来到镇江京口区谏壁镇黄丝湾村,在离村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他们请来一台挖土机,只为了寻找祖先留下的一件遗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挖掘和找寻,他们终于找到了要找的“宝贝”——古碑。这是一块青石雕刻的墓碑,与普通墓碑不同的是,古碑虽已断成两截,但仍可见形体非常高大,而正中间的“皇清诰封太夫人显妣吉母钱太夫人之墓”大字笔锋遒劲有力,格外引人注目。是一块什么样的古碑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原来,墓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间丹阳的一位诰命夫人,她的尊贵,在于三个儿子有两个考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其中一个儿子吉梦熊还在京城当大官,而她的这块墓碑就是这位当大官的儿子写的。更难得的是,这位贵夫人的子孙中,出现了三位翰林,而具有举人、贡生等功名的更多,这位享寿90岁高龄的老夫人,可谓享尽了荣华富贵。随着这位“贵夫人”墓碑的出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浮出水面。
        
多方探寻 辋墅湾祖茔得古碑
    在丹阳吉氏第24世吉育斌的脑海里,辋墅湾”这个地名印象深刻。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告诉过祖先当年的荣耀,于是他产生了很强的寻根问祖念头,并爱上了研究谱牒文化。
    无论是清光绪版《丹阳县志》还是从美国复印回来的《吉氏宗谱》,均明确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当大官的吉梦熊,葬在“丹徒县辛丰镇辋墅湾”。
    吉育斌听父亲说过,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丹阳吉氏族人仍在清明节前结伴到辋墅湾祭扫祖茔。由于路途遥远,一行吉氏族人需从阜阳路老火车站乘坐火车到丹徒辛丰镇下车,再步行很远的距离才能到达。而返回时则是从三山镇乘坐火车回丹阳。
    既然路途遥远,吉梦熊为何要把墓地选择在这么远的辋墅湾?吉氏族人吉润庆回忆,当时清明去丹徒辋墅湾扫墓要花去整整一天时间,一路上族中年长者都是以讲吉梦熊的故事来教育同来的年轻人。据当时族中乡绅吉澄之讲:相传,吉梦熊在担任福建学政时,有一次回丹阳省亲途中,借宿在辋墅湾的一农户家中。次日清早,他发现两村农民发生群殴事件,于是便打听情况。当吉梦熊得知两村村民因某事结怨,械斗由来已久后,便亮明身份从中调解,终于平息了纠纷,并彻底化解了矛盾。当地百姓感恩于他,便提出来一定要好好报答,吉梦熊实在推脱不掉,站在村头见辋墅湾风景秀丽,便萌生了将来葬在此地的想法,当地百姓欣然同意,按照他所指方位留下了一块山头。乾隆庚子年(1780年),吉梦熊的母亲钱太夫人病逝,吉梦熊便将母亲先葬在了辋墅湾。15年后,吉梦熊去世,葬在钱太夫人墓侧。此后的近200年内,吉梦熊的后代遵循祖训,葬在这里前后达21人之多,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族墓地。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36:06)   回复此贴
  回复:【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 第 1 楼

“文革”后,丹阳吉氏后裔停止到丹徒辛丰辋墅湾祭祖,墓地逐渐荒芜淹没。而因时隔多年,吉润庆也一时找不到墓地。
    近几年来,吉氏后人试图找到辋墅湾祖茔所在地,但因年代久远,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线索。几个月前,吉育斌偶然间翻阅丹徒《苦竹王氏宗谱》时,看到了一条重要信息。
    吉梦熊的侄子、清嘉庆朝翰林吉士瑛在《苦竹王氏重修族谱序》一文中写道:“余祖茔在郡治之东辋墅湾右十数里有苦竹王氏村。”这段记载给吉育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既然辋墅湾在苦竹王氏村附近,那么只要找到“苦竹王氏村”,辋墅湾不就有希望找到了吗?通过镇江文史爱好者马阿林的帮助,吉育斌终于找到了现已改名为新竹村的“苦竹村”,上月初,在马阿林的引导下,吉氏族人驾车前往新竹与辛丰之间的龙山寻访。在路经一个叫大柳泉的村上打听时,一位妇女说她的娘家是谏壁镇“黄丝湾”村,在寻“辋墅湾”未果的情况下,吉氏族人抱着碰运气的态度,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黄丝湾村。虽然起初尚不能肯定,但村上84岁的蒋家敬老人也表示,从他记事开始他们这个村就叫黄丝湾,从来就没有“辋墅湾”这个叫法,老人说着拿出他保管的《蒋氏宗谱》给大家看,对家谱有一定研究的吉育斌翻阅家谱后告诉蒋家敬,他们这一支姓蒋的是丹阳迁过来的,家谱中有篇文章是吉梦熊长子吉士璜写的。当听到“吉梦熊”三字后,蒋家敬脱口而出:“吉梦熊啊,他是丹阳的大名人,皇帝的老师,就葬在我们村旁。”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黄丝湾即古代的辋墅湾,虽然费了很大周折,但大家都喜出望外。
    同村88岁高龄的蒋寿山回忆说,他小时候经常到村上这片被称作“吉家山”的地方玩,亲眼看到过吉梦熊墓和其他人的墓葬,知道吉梦熊是清朝的一位大官。抗战之前吉家山还有不少石刻,他们经常在高大的石碑上爬来爬去,当时还有坟主专门看坟,每年清明之际,丹阳那边都有几十人挑了供品前来祭祖。“文革”开始后,丹阳吉氏后人就不来了,吉家山逐渐荒废,坟墓的规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雨水的冲刷也渐渐地看不出地貌特征,墓前的石碑也被村上人搬运过来当作了池塘码头和水渠过道。蒋寿山热情地带领一行人来到原墓葬所在地,并肯定地指出了吉梦熊墓所在处。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37:24)   回复此贴
  回复:【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 第 2 楼

“文革”后,丹阳吉氏后裔停止到丹徒辛丰辋墅湾祭祖,墓地逐渐荒芜淹没。而因时隔多年,吉润庆也一时找不到墓地。
    近几年来,吉氏后人试图找到辋墅湾祖茔所在地,但因年代久远,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线索。几个月前,吉育斌偶然间翻阅丹徒《苦竹王氏宗谱》时,看到了一条重要信息。
    吉梦熊的侄子、清嘉庆朝翰林吉士瑛在《苦竹王氏重修族谱序》一文中写道:“余祖茔在郡治之东辋墅湾右十数里有苦竹王氏村。”这段记载给吉育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既然辋墅湾在苦竹王氏村附近,那么只要找到“苦竹王氏村”,辋墅湾不就有希望找到了吗?通过镇江文史爱好者马阿林的帮助,吉育斌终于找到了现已改名为新竹村的“苦竹村”,上月初,在马阿林的引导下,吉氏族人驾车前往新竹与辛丰之间的龙山寻访。在路经一个叫大柳泉的村上打听时,一位妇女说她的娘家是谏壁镇“黄丝湾”村,在寻“辋墅湾”未果的情况下,吉氏族人抱着碰运气的态度,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黄丝湾村。虽然起初尚不能肯定,但村上84岁的蒋家敬老人也表示,从他记事开始他们这个村就叫黄丝湾,从来就没有“辋墅湾”这个叫法,老人说着拿出他保管的《蒋氏宗谱》给大家看,对家谱有一定研究的吉育斌翻阅家谱后告诉蒋家敬,他们这一支姓蒋的是丹阳迁过来的,家谱中有篇文章是吉梦熊长子吉士璜写的。当听到“吉梦熊”三字后,蒋家敬脱口而出:“吉梦熊啊,他是丹阳的大名人,皇帝的老师,就葬在我们村旁。”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黄丝湾即古代的辋墅湾,虽然费了很大周折,但大家都喜出望外。
    同村88岁高龄的蒋寿山回忆说,他小时候经常到村上这片被称作“吉家山”的地方玩,亲眼看到过吉梦熊墓和其他人的墓葬,知道吉梦熊是清朝的一位大官。抗战之前吉家山还有不少石刻,他们经常在高大的石碑上爬来爬去,当时还有坟主专门看坟,每年清明之际,丹阳那边都有几十人挑了供品前来祭祖。“文革”开始后,丹阳吉氏后人就不来了,吉家山逐渐荒废,坟墓的规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雨水的冲刷也渐渐地看不出地貌特征,墓前的石碑也被村上人搬运过来当作了池塘码头和水渠过道。蒋寿山热情地带领一行人来到原墓葬所在地,并肯定地指出了吉梦熊墓所在处。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37:26)   回复此贴
  回复:【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 第 3 楼

“文革”后,丹阳吉氏后裔停止到丹徒辛丰辋墅湾祭祖,墓地逐渐荒芜淹没。而因时隔多年,吉润庆也一时找不到墓地。
    近几年来,吉氏后人试图找到辋墅湾祖茔所在地,但因年代久远,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线索。几个月前,吉育斌偶然间翻阅丹徒《苦竹王氏宗谱》时,看到了一条重要信息。
    吉梦熊的侄子、清嘉庆朝翰林吉士瑛在《苦竹王氏重修族谱序》一文中写道:“余祖茔在郡治之东辋墅湾右十数里有苦竹王氏村。”这段记载给吉育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既然辋墅湾在苦竹王氏村附近,那么只要找到“苦竹王氏村”,辋墅湾不就有希望找到了吗?通过镇江文史爱好者马阿林的帮助,吉育斌终于找到了现已改名为新竹村的“苦竹村”,上月初,在马阿林的引导下,吉氏族人驾车前往新竹与辛丰之间的龙山寻访。在路经一个叫大柳泉的村上打听时,一位妇女说她的娘家是谏壁镇“黄丝湾”村,在寻“辋墅湾”未果的情况下,吉氏族人抱着碰运气的态度,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黄丝湾村。虽然起初尚不能肯定,但村上84岁的蒋家敬老人也表示,从他记事开始他们这个村就叫黄丝湾,从来就没有“辋墅湾”这个叫法,老人说着拿出他保管的《蒋氏宗谱》给大家看,对家谱有一定研究的吉育斌翻阅家谱后告诉蒋家敬,他们这一支姓蒋的是丹阳迁过来的,家谱中有篇文章是吉梦熊长子吉士璜写的。当听到“吉梦熊”三字后,蒋家敬脱口而出:“吉梦熊啊,他是丹阳的大名人,皇帝的老师,就葬在我们村旁。”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黄丝湾即古代的辋墅湾,虽然费了很大周折,但大家都喜出望外。
    同村88岁高龄的蒋寿山回忆说,他小时候经常到村上这片被称作“吉家山”的地方玩,亲眼看到过吉梦熊墓和其他人的墓葬,知道吉梦熊是清朝的一位大官。抗战之前吉家山还有不少石刻,他们经常在高大的石碑上爬来爬去,当时还有坟主专门看坟,每年清明之际,丹阳那边都有几十人挑了供品前来祭祖。“文革”开始后,丹阳吉氏后人就不来了,吉家山逐渐荒废,坟墓的规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雨水的冲刷也渐渐地看不出地貌特征,墓前的石碑也被村上人搬运过来当作了池塘码头和水渠过道。蒋寿山热情地带领一行人来到原墓葬所在地,并肯定地指出了吉梦熊墓所在处。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38:45)   回复此贴
  回复:【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 第 4 楼

蒋家敬还透露一个信息,他小时候就知道吉梦熊了不起,自己也收藏了一些关于吉梦熊的资料,当看到古碑在水渠上当过道后已经断为两截时他心痛不已。他曾向村干部建议,如不保护,早晚有一天会毁掉;如果联系不上吉梦熊的后人,可以跟丹阳政协联系,妥善处理古碑。然而蒋家敬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就在二十多天前,村上造水泥路,从吉家山移过来的这块大石碑被人当作建筑垃圾处理掉了。
    吉育斌等人听说这一消息后焦急万分,辗转找到了清运现场,一位目击者说:这块碑很重,是费了好大劲才用挖土机装上拖拉机运走的,他领着吉育斌等人找到了当时负责拖运古碑的拖拉机驾驶员蒋先生,蒋先生根据众人的回忆提供了当时倒建筑垃圾的现场。
    近日,吉育斌和吉梦熊九世孙吉锁松,在镇江和我市文史爱好者马阿林、蒋国清、陈辉等人陪同下,再次来到黄丝湾村,并专程租来一台挖掘机现场作业。此处原来在填埋前是一片水塘,当时倾倒垃圾的地表已经推平,上面长出了许多青草。在这位拖拉机驾驶员的指引下,挖掘机开始挖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挖了近20平方米之后,古碑终于破土而出。
    古碑早已断成两截,在清理了表面泥土后,吉育斌和吉锁松很快发现,古碑是辋墅湾吉家山第一代墓主吉钱氏的墓碑,吉钱氏是吉梦熊的母亲,墓碑由吉梦熊亲笔书写。落款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男吉梦熊敬立”,碑上还书写了墓的方位:癸山丁向,内兼子午、外兼丑未”,这与《吉氏宗谱》关于吉钱氏墓地的方位记载完全吻合。
    拖拉机驾驶员蒋先生回忆,当时还从村上运走另一块石碑,但已经记不起来是扔在哪里了。
        
母以子贵 吉钱氏的辉煌人生
    随着吉钱氏墓碑的出土,这位离世整整230年的丹阳女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吉氏宗谱》记载,吉钱氏不但享有90岁的高龄,而且一生衣食无忧,更令人羡慕的是其不但子孙兴旺,而且人才辈出,出现了三翰林四进士,举人、贡生、太学生、秀才成批,儿孙辈没有一位不具有功名,这在封建社会家族中实属罕见。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39:35)   回复此贴
  回复:【丹阳日报】古碑出土,200年前“贵夫人”浮.. 第 5 楼

据现有资料记载,丹阳吉氏第一世是吉福一,南宋初年来到丹阳定居。从南宋至清朝初年,吉氏已经繁衍了500多年,这其中,除了出现过明代的吉棠和吉梁外,整个家族并不算很显赫。
    但是,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随着“吉氏三翰林”的出现,吉氏名扬丹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这个转折是从吉钱氏嫁入吉家后出现的。
    吉钱氏,生于康熙年,娘家是丹阳城里庙巷的书香门第。钱氏嫁给吉家后,一边勤持家务,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边相夫教子,对三个儿子管教严格,后来,他的三个儿子全成为栋梁之材,被乾隆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史贻直誉为“练湖三吉”。
    长子吉梦赉,乾隆甲子科考举人中副榜,任徽州府黟县教谕和徐州府砀山县教谕。吉梦赉在三兄弟中虽不是进士,但他的亲家是乾隆壬戌科进士眭朝栋,小女婿张汝谐是乾隆庚子科进士,就连孙媳妇还是乾隆己丑科进士魏晋锡的侄女、道光壬午科进士魏骏猷的亲妹妹。
    次子吉梦熊(1721~1794年)成就最高。吉梦熊,字毅扬,乾隆壬申恩科中举人列第12名,当年考中进士,殿试成绩为二甲第二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丹阳科举年代未出过状元,吉梦熊列二甲第二名,相当于全国第5名,也是丹阳明清科举考生取得的最高名次。后来,吉梦熊担任过顺天府府尹,任乾隆甲午科山东乡试正主考、福建学政、四库全书》总阅、通政使等职。由于他博学多才、为人耿直,在北京朝廷做官时,供职上书房30年,曾经还做过嘉庆皇帝的老师,参加过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著有《研经堂诗文集》、丹阳闻见录》。《吉氏宗谱》记载,吉梦熊殁于乾隆甲寅(1794年),葬丹徒辋墅湾钱太夫人圹内右侧。当时著名学者翁方纲撰写墓志铭,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梁同书为之书写。嘉庆八年,吉梦熊被朝廷批准入祀乡贤祠,其事迹入编道光年间官修的《钦定大清一统志》。
    三子吉梦兰,乾隆丁丑科进士,殿试列二甲第十六名,朝考第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吉梦兰的儿子,也即吉钱氏的孙子吉士瑛,考中嘉庆壬戌科进士,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一门两代三翰林,这在封建科举时代是相当罕见的,清代260多年中,丹阳只出过4个翰林,而吉氏就占了3个。吉氏诞生三位翰林后,其族人子孙仍然刻苦努力,到了清嘉庆九年,吉钟颖又考中了进士。其他吉氏后人考中举人、太学生、秀才等的就更多了。
    清代著名文人钱载的《石斋诗文集》中有一篇为钱太夫人80寿辰时撰写的寿序一篇,寿序里有这样的记叙:通政司副使吉君(吉梦熊),奉贤母钱太宜人于京邸,今岁庚寅八十岁矣。

作者:吉正祥 (2012/10/2 14:40:1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1,273.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