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谭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谭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谭敬昭生平年表考注 (节略) 第 6 楼

命是不可信的,这聊作谈资而矣。然而古人信命,士大夫无人没有命谱的。即使贩夫走卒,其婚庆与葬丧择日,也离不开生辰八字这个依据。谭敬昭亦然。由此看来,《谭敬昭墓志铭》所记的忌辰及终岁,应有依据,是值得采信的。古人纪年以干支,按虚岁计算,出生为1岁而不是0岁。谭敬昭于道光十年庚寅岁(1830年)卒,终年58岁。因此,他生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岁(1773年)。类推,嘉庆十八年为癸酉岁(1813年),这一年谭敬昭为41岁。
如果把“四十而不惑”理解为四十周岁,那么同样可否把它理解为“四十初度”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见孔子《论语·为政篇》)。这也是孔子为自己一生编制的一张记事年表。这份年表,更是他一生事业的成绩单。“五十而知天命”如何理解呢?孔子50岁这一年,鲁定公八年,10月专执国政的阳虎倒台。次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才见用于鲁,任官中都宰,这一年孔子51岁。如果把“知天命”理为实现了上天赋于自己的使命,那未实施使命这一年,事实上孔子50周岁。如果将“五十而如知命”理解为孔子五十岁读《易》,始知天命这一个说法,那未,孔子读易是在他50岁之后的事。《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意思是说,如果借我几年的时间,让我50岁时就学《易》,我就不会出现大过错了。当然,也可理解为人生修为的阶梯,五十岁是个感悟的境界,但这不是记事纪年,而是相对的年纪,是个虚指。
    “四十初度”,应是纪念不惑之年的一篇诗作。不惑之年的概念,也许包括谭敬昭在内的许多人,认为不是“满三十九岁”,而是“四十周岁”,也许孔子“四十而不惑”未必就是指“满三十九岁”这么一个具体的时间。总之,如果细读《听云楼诗钞》许多诗文及其三篇自序,那么将会排除许多猜测,让事实说明“时癸酉(1813年)二月六日”,这一年谭敬昭切切实实41虚岁,诗中“四十初度”,指的是周岁而不是虚岁。由此推断,谭敬昭生年为癸巳岁(1773年)。
    《听云楼诗钞》自序三:“余年五十而思力乃不逮前,瞻望古人,益以自愧,漫与存此,不敢求序于先生大人,聊以付诸築氏,以贻海内故人”。文中的意思是说:我才50岁,而思维能力竟不及往日了。回头仰望先人,自觉得更加惭愧,将诗稿散杂辑录在这个集子里,没有胆量去请求名家高手题写序言。姑且托付各刊刻方家,以便留赠给各地的老朋友。《自序三》的写作时间是道光二年壬午岁(1822年)。1822年50岁,即生于1773年。

作者:廖声干 (2014/10/8 10:07:36)   回复此贴
  回复:谭敬昭生平年表考注 (节略) 第 7 楼

之二,谭敬昭故居考

【考注】:
① 故居三间三进,厅井两廊式,坐西南向东北,青砖瓦木结构。每间4.2×30(M)。青砖规格不等,多为29×12×5(cm)。谭敬昭故居在诗句中描述如下:
    瓦屋三间,见诗《大醉中走笔赋答》:“不然矮屋三间日低首,著书不足复酱瓿。”又见诗《二十四日至家》:“故物余青毡,千金享吾帚”。
    空地树木,见诗《壬子春日读书有感》:“朝曦入牗来,我常坐西偏。窗前两好树,我且八九旋”。
    书房布局,见诗《二十四日至家》:“拂我西间床,缺月入窗牖”。“床”指可坐卧的长椅,古代,称睡床为“榻”。故“西间”应为谭敬昭的书房。又见诗《壬子春读书有感》:“陋室有文史,诗书置后前”。
    ② 谭敬昭故居是他先祖遗产,属清初典型的民居建筑。原三间三进,厅井两廊式,进深30米。随墙门,门窄小,谭敬在诗中称它为“矮屋三间”。后分割为一间三进,成“目”字形。天井3米见方,2个。谭敬昭作为京官,他的邸宅既彰显着他的个性古简,淡泊名利,又体现了他为官清廉和坦荡人生。萃英街是春城明清古民居群,以谭敬昭等名人聚居而名,成为春城名坊之一。明代对官民邸宅有严格规定,清承明制。民居以三间为限,不得超越。由于不限进深,以至有的突破至四进、五进。萃英街还保存下来一些古宅,往往进深30M以上,甚至多达40M,50M不等。其建筑个性,对比鲜明,可为研究明清地方建筑提供样本。与谭宅一墙之隔的宅主叫陈伯桓,是城里的富户。他的宅子前檐高4.43米,大门1.37×2.59(M)。而谭宅前檐高3.18米,大门1.03×2.07(M)。一个高大华丽,一个简陋低矮,但给人的印象仍是陋室贤于高门。
③ 谭敬昭世系,其先祖由珠玑巷南迁新会,再徙南海衍至十四世。至高祖德迁阳春,为阳春始迁祖。德清生世祯,生元阳,生敬昭。谭敬昭为四世,下衍至六世,有孙二:长清华,次清晖,后嗣不详,一说无嗣。清未民初,同姓谭世英入继为嗣,字派为“德世元康,维清…,昌奕世宏,基大光宣,震耀祖宗”。谭世英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卒于1986年,终年86岁。由谭敬昭生年(1773年)至谭世英生年(1901年),相距128年,按30年一世计算,则历4.26世,可推订世英为谭敬昭的玄孙辈。谭世英生二子:宏荣、宏棠,宏荣无嗣,宏棠生二子。本支今下衍至“光”字辈,最长辈为“宏”字辈。据谭宏棠介绍,他父亲入继时,谭敬昭的物权交付给谭世英时,萃英坊今红星街1号屋契的权属人名叫李清莲。以此推测,李清莲很可能是谭敬昭的嫡母李氏。原宅三间三进今已分割为l号、3号和5号,其中3号只占一间头、二两进,5号占一间三进和3号的第三进以及西侧空地。由于没有族谱,宅子的原貌及后来发生变化的原因,后人都没法说清楚。谭世英的父亲生二子,长世源,次世英。从综合的信息表明,至迟从谭世英的父亲这一代始接管了谭敬昭的产业,分配次子世英继嗣谭敬昭支,居东宅。由于长子不出继,长子便居西宅,并凭此取得了西宅的物权。


作者:廖声干 (2014/10/8 10:09:29)   回复此贴
  回复:谭敬昭生平年表考注 (节略) 第 8 楼

插图:


插图:

该帖子被廖声干在2014-10-8 10:14:49编辑过

作者:廖声干 (2014/10/8 10:14:28)   回复此贴
  回复:谭敬昭生平年表考注 (节略) 第 9 楼

之三,谭敬昭墓葬考
墓志铭
诰授中宪大夫户部主事谭君墓志铭    张维屏撰写
君讳敬昭,字子晋,一字康侯,号选楼。先世由南雄迁新会,再迁南海,十四世祖由南海迁阳春,遂为阳春人。曾祖德清。祖世桢。父元阳,岁贡生,乐昌县训导,邑志有传。三代皆以君贵,诰赠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曾祖妣区氏、祖妣梁氏、妣区氏、继母李氏、生母陈氏,皆赠恭人。君幼颖异,禀庭训。年十二,以古学受知于学使平公恕,补弟子员。粤东督如曹公仁虎、戴文端公衢亨、万公承风、姚文僖公文田,君皆受知。先后郡试,凡十四冠军,两举优行。嘉庆丁卯举于乡。戊辰会试荐卷取謄录,充武英殿校录官。丁丑成进士。以户部主事用江南司行走,兼办督催所事务。已卯恩科会试,充弥封官。道光庚寅三月二十二日,疾终于京邸。年五十八。著《听云楼诗集》、《续集》、《词钞》。
君博学,工文辞,尤肆力于诗。其为诗也,溯沿风骚,沉浸乐府,骖驾虬螭,薰袭兰杜。浏然以清,穆然以古,锵然以鸣,轩然以举。取法于汉、魏、六朝、唐、宋,而兼掇其菁华;嗣响乎岭南诸大家,而自闢其堂奥,其著于今而传于后,宜也。君淡于仕宦,为部曹十余年。在公治事,罕与上官接谈;公余退居,辄手一卷,或玩花竹、观书画,萧然自得,于人世浮荣泊如也。君配崔恭人,先君卒。子二人,维崧候选从九品,维骥殇;女三人。孙二人,清华、清晖。庚寅秋,维崧奉君暨崔恭人柩旋里。已亥冬,合葬于篱竹山之原。余与君交三十年,每论文谈艺,相得甚欢。惜别易会难,不获出其中之所存,以互相质。今执笔铭君之墓,不胜逝水晨星之感也!铭曰:
其官弗迁,其年弗延,其人弗传,其形归于幽阡,其神游于阆风之巅,而比肩乎列
仙!

【考注】:
① 谭敬昭卒后,在故居停棺三年,后移棺城北寺中。十年葬于篱竹山,喝“狗郎”形;再徙迁林田之原,喝“上树乌鸦”形。又据其嗣裔说,第三次移葬于城南岗脊村渡后山上,有耐火砖刻碑记,刻有“谭敬昭之墓”。墓志铭记,“庚寅秋,维崧奉君暨崔恭人柩旋里。已亥冬,合葬于篱竹山之原。”庚寅年至已亥年(1830~1849年),为期十年。墓志铭所记的时间与口传相吻合。
又及:停棺十年,不合规制。何至如此,不解。清代规定,平民停棺3天,官宦停棺不超过3个月,否则入罪,鞭80。按阳春的习俗,平民停棺一般3天,多至7天。极个别有功名的,即使要做许多斋事,也不超过七七四十九天。
②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谭敬昭与张维屏、黄培芳被誉为广东三子,合刊《粤东三子诗钞》。1812年,三子等7人于白云山结诗社名曰云泉山馆,世称“七子山馆”。这可见之间交往甚多,相互了解,墓志铭所记有据。
墓志铭录入张维屏《松心文钞》卷九,又录入清道光版《阳春县志》,所记详实,评价精准。赞词曰:“其官弗迁,其年弗延,其人弗传,其形归于幽阡,其神游于阆风之巅,而比肩乎列仙”。其大意:
一说他任户部主事历14年,没有变动过职务岗位。身任肥缺不轮换,说明他廉洁称职而不被弹劾。然而廉洁称职而不升职,又说明他淡泊功名,不去交往权势。二说他仅活到58岁,虽然过了55岁,称得上为寿岁,但不过甲子,仍不列高寿,文中惜其寿数不延。三说他爵位不高,只是官至五品,例赠从四品。古代记事,“帝王之书谓之纪,诸侯之书谓之史,大夫之书谓之传”。其人不传,即说他的官位应达大夫的级别而未达。对于谭敬昭而言,以上这些本应得到的东西,而没有够着。在替其鸣不平的同时,作者又表达了深深的婉惜之意。
接着赞词笔锋一转,大赞其所得,而且得人之不能得。一是羡慕他归葬于故里,葬在美妙山水之间。二是赞美他的德行高尚,灵魂高达云天,其历史地位可与古往今来的列仙放在一起。墓志铭往往多是溢美之辞,但本文赞词用于谭敬昭身上却是恰如其份的,毫无夸饰之嫌。谭敬昭一生充满着仙气。


作者:廖声干 (2014/10/8 10:15:4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2/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谭氏论坛  执行时间:1,234.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谭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